三智书院 2022-10-12
1
孔子死后大概不足百年墨子诞生,而不是孟子与荀子。如果进一步看晚近二百年的荀子,与其说是儒家,不如说是法家的先师,墨家的续脉。
在这里,我更关心的是孔子死后,中国首先冒出来的是墨子文化,详细对比墨子文化与古希腊诡辩者的异同,是非常有意思的。
墨子思想是典型的“识”的辩证逻辑体系,和古希腊这个文化可以说是一对“双棒”。这应该说是合情合理、合所谓历史规律的事。全人类都在“识”的魔洞里,中国人第一步没有掉进去是一种侥幸,第二步就非进去不可。因为你也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不可能知晓自觉自我肉体的虚幻。但是,人们只要认为肉身自我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必然陷入“识”的魔窟。
孔子以后的中国也正是这样,所以伟大的墨子诞生了。
按照这个逻辑,墨子提倡的“工巧”文明应该在中国应运而生。墨子与公输班的故事就是这个文化在中国“开天辟地”的日子。以自然科学为意识形态主流的文化早就应该把孔孟老庄湮灭到历史垃圾堆中了,《周易》五行八卦更会被人们弃之如敝履。
但是,中国人的思想史不是这样写的。在中国,自荀子以后占统治地位的是法家与道家。至于后来又延续到儒家,这应该是董仲舒的功劳。
董仲舒的学术思想为封建帝王找到了“天道”的存在依据,结果使中国“落后”了世界两千年。
中国真落后吗?用经济眼光看,当年西方人不贩卖鸦片是永远赶不上中国经济的,历史太蹊跷了。
2
中国文化即以“知”为主导的文化,从《周易》之后直到清朝,西方文化不知派了多少传教士却攻不进来。这既不同于非洲与拉丁美洲,一个是上帝信仰,一个是真主信仰,顷刻之间全民拜倒。
中国不行,如果不是“五四运动”和因其影响而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国文化还不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中国还是中国,十四亿中国人还是操着自己的语言,拜着自己的祖宗,崇奉着自己的尧舜禹汤、孔孟老庄,吟诵着自己的唐诗宋词,画着自己的水墨山水,织造着自己的丝绸锦缎。不管多少人留学欧美,但思维方式还是中国唐宋元明清的。撼泰山易,撼中国文化难!
当年日本人想殖民中国,我庆幸他们失败得早,不然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一个日本民族了。不管他们的天皇崇拜多么顽固,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的天皇肯定要给自己的血统攀上尧舜禹汤的血脉。
蒙古人当年比今天的日本人凶恶得多,但最后还是攀上了炎黄的血脉,“元”朝的基本体制随的是宋制。
中国人在自己的生命感知过程中,已经品出了“生命—宇宙”体系的“知”本一味了。
我之前引用《老子》《庄子》的语言,明明白白讲清“知”与“识”的关系,但大量的从外国留学回来的学者,对《老子》、《庄子》不是视而不见,就是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胡乱解释。
在“五四”消极遗绪未曾荡尽之时,这是不可避免的。言必希腊,动必欧美,仍然是国人中所谓知识达人的明确而“正确”的意识,想改也难。
《周易》讲的正是对应“知”之转“识”,又由“识”而求“知”的过程。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真如《周易》一样思维的有几人?
《周易》乾卦言“元亨利贞”。“元”,“道可”之意,是“生命—宇宙”整体系统的一种全面、全体大振荡。所以,对生命来说,有“元”动必有“知”;“亨”者,“元”左右的“知”之运动,即落入何处、何时、何事、何人的过程。“利”,“乾元”之“知”一旦要落于“坤德”之“识”,好似必利于生命的解脱。就是因为此“利”通过“识”的过滤,结果就是完全变形成为了的肉体利益了;“贞”者正也,此“贞”字义很深,最起码是希望你不被“识”所迷,而是以“识”的外在存在来品味、甄别生命内在哪个不可言说的“知”。“元亨利贞”,正好一个认知的循环。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此处以反问句式之“说(悦)”,就是启发你品味自己的“学”,即“知”的那个滋味。如品茶品酒,看似一味,实是回味千百味而无穷。禅宗有所谓“禅茶一味”,正是须你从“茶”的余味中品出一个永远难落于言诠的真“知”。
“人不知而不愠”,此“愠”亦不可落言诠:说有,说没有,说非有,说非无,皆在“愠与不愠”的余味中。此用心的妙处正是中国人《周易·乾》之“贞”味。
至于说到佛家,请看:“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颠倒妄想不能证得。一旦证得,自然智、无师智一切智自然现前。”
此“自然智”、“无师智”、“一切智”正是“元亨”之动态之“知(智)”的本身。说“亨”是动态之“知”,是由于真“知”永远在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落地即是“识”。
一条根上三层果实,我们人间人却多一份分别心,你怪得了儒释道三家创始人吗?
中国文化数千年不衰的原因很复杂,政治、经济,自然可以举千百万的例证。依我看,正是这三家一体的文化,建立了中华文化的大体系,也为人类的大解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胜利正是中国社会的胜利。
(文章:董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