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省佛教协会 时间:2023-06-25
深入开展崇俭戒奢教育
推动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我省佛教界人士谈体会(三)
各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来,我省佛教界认真开展学习研讨,制定实施方案,查摆存在问题,扎实推进崇俭戒奢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近期,我省佛教界结合前阶段活动情况,就深入开展崇俭戒奢教育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进一步深化了对崇俭戒奢教育活动的认识。佛教界人士纷纷表示要以对国家、对社会、对佛教、对众生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反躬自省的态度、自我革命的勇气、刮骨疗毒的决心、精准有力的举措,把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推向深入,努力塑造良好教风,推动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
通愿法师
·福建佛学院讲师
行在“俭”中,远离“奢”患
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少欲知足”乃佛陀所诠教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与“崇俭戒奢”的内涵高度妥贴。佛弟子志在解脱,当息缘秉戒为先,“崇俭戒奢”势在必行,故禅宗二祖慧可弟子僧那禅师说:“一衣一钵,一坐一食,奉头陀行”;僧那法子慧满禅师,
“志存俭约唯蓄二针。冬则乞补夏乃舍之。自言一生心无怯怖身无蚤虱睡而不梦。常行乞食住无再宿。所至伽蓝则破柴制履。”
慈觉宗赜禅师曾作《赜禅师诫洗面文》,一语道破了未能清俭行世,乃是造成“三武灭佛”的原因之一。
晚唐的“会昌法难”,令处于城镇之寺院经济丧失殆尽,众多宗派瞬间失去了经济杠杆,随后的农民战争、五代之乱,令民生凋敝,千疮百孔,更令佛教持续遭受重大打击,几乎一蹶不振。禅宗和净土宗能在法难之后得以重振、延续乃至光大,与禅宗制定的《百丈清规》密不可分。《百丈清规》的出现,首先从组织管理上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建立了凸显禅宗自身特点的独立自主、自律的组织制度。“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成为禅宗的特色,亦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禅林上下开辟农田,勤俭生产,知餐食得而不易,惜福共勉;严持净戒,加强自律,为真参实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福建禅宗祖庭林立,高僧大德层出不穷。定光古佛、扣冰古佛、无了祖师、义存禅师、隐元禅师、弘一大师、圆瑛大师、广钦老和尚等大德,其节俭护戒之佳话广为流传。圆瑛大师住持宁波天童寺,曾当众宣誓“十二不”即“不贪名、不图利、不营私、不舞弊、不苟安、不放逸、不畏强、不欺弱、不居功、不卸责、不徇情、不背理。”参访福建古田简朴的圆瑛大师故居,大师生前所穿的那件补了又补的僧衣,令后学对大师之风骨崇仰不已。
“僧人一衣一食,皆赖俗家供养,务必以俭为本。”曾住锡泉州开元寺、承天寺的弘一大师,身穿白苎质的内衣,多有补丁,被单上面亦密密麻麻地缀着补丁,脚上交替穿用的是芒鞋或麻鞋。即使一条毛巾也要用到皱巴发黄仍不肯丢弃,衣鞋被帐由自己浆洗得洁净无染。受弘一法师的影响,秉承大师“持戒念佛”思想的圆拙长老持戒精严,一直保持着节衣惜福,简朴如一的优良传统。饮食方面,圆拙长老坚持过堂,不食小食堂的饭菜。大德居士赵朴初生前多次造访莆田南山广化寺,盛赞“一入山门长道心,南山风范见传承。”
崇俭戒奢是佛教正本清源之必需,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时代呼唤。出家者以摒除贪嗔痴三毒,出离三界火宅为急务,“少求俭用,免逼迫于心田;知足除贪,播馨香于异地。” 要按照全面从严治教的要求,认真对照自己的言行,积极主动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改正不良习气,让惜福成为良好的习惯。行在“俭”中,远离“奢”患,令佛法之清流长存,以和合之力推动新时代佛教中国化之进程。
教戒法师
·闽南佛学院研究生
牢记佛陀关于“离欲”的教导
崇俭戒奢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惜福修福是中国佛教的重要理念。在佛经中,经常可见佛陀关于节俭知足的慈悲开示。佛教以出离生死、趣向涅槃为最高修行目标,而要获得解脱,首先就要舍弃对于物欲的贪着。崇俭戒奢理念与佛教的教理教义不谋而合,是佛教教理教义的基本要求。
在佛教历史上,一代代修行人始终牢记佛陀关于“离欲”的教导,践行勤俭节约的修行方式,使得崇俭戒奢成为佛教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近代佛界泰斗太虚大师以“俭勤诚公”四字为雪窦寺寺训,他说:“出家人必须能节俭,乃能安其淡泊之生活。”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更是崇俭戒奢的楷模,大师一生于节俭惜福一事最为严谨,衣、食、住等简单粗劣。每餐只限一菜一饭,菜饭同大众一样。用餐后,将开水冲洗饭碗,咽入口中,丝毫不浪费粮食。所穿衣服,大都是多年旧衣,有弟子供养新衣,随即转手送给其他法师。当代高僧妙湛长老每天亲自带头和学僧一起出坡劳动,无论是扫地或其他作务,都跟学僧在一起,每次干活都是汗流浃背,一天要换好几套衣服。有时学僧都回去了,他一个人还在默默地劳作。
在推动佛教中国化走向深入的新形势下,开展崇俭戒奢教育非常必要。佛教四众弟子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迅速跟进、措施上务求实效。要认真发掘佛教崇俭戒奢、尚俭寡欲、简朴节制的教理教义,将崇俭戒奢的理念融入弘法利生及生活修行中;把倡导传统美德、环保实用、修身养德、简约适度等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制定系列有效举措,将各项要求真正落实到寺院的实际管理中,不断提高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适应的水平。
振弘法师
·泉州佛学苑讲师
节俭放下,乃修身之基
佛教一向提倡节俭惜福。衣食住行虽然是人们维系生命的必要条件,但要做到使用有度。世尊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一位勤俭惜福的人天师表。他未出家时是位太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证悟成佛后,一直劝诫弟子不要贪慕富贵奢华。制定戒律时,除了不杀、不盗、不婬、不妄、不酒这五戒外,还有不着彩色衣服和不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等很多禁止铺张浪费的戒条。佛陀深知凡夫的习气和秉性,所以不厌其烦地制定了非常细致的戒律,在最初的四依法里制定比丘着粪扫衣,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在接受居士布施方面,要知足受,不可以多受衣。衣服的材质要去奢,不可以用锦绣绸缎。法衣只能是三件,多了就要犯戒。不可多贪储畜而荒废道业,除了资身够用之外,余者皆施于人。佛陀所制之戒律,皆为制伏贪结,无不体现了崇俭戒奢的精神。作为佛门弟子,我们应体察其深意。在日常生活中,能济形办道即可,切勿额外多求。
古人常说“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弘一大师是近代律宗的一代宗师,他在《格言别录》中说:“轻而多取,吾宁寡而俭用。”所以他一辈子不蓄常物,一个藤条箱拎了几十年,一件衣服穿了又补,补了又穿。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法师勤俭惜福的作风,体现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等后学敬重不已。
佛家最为人敬重的有两点,一是节俭,二是慈爱,即“清俭而寡欲,慈惠而爱物”。在佛门,僧尼吃饭称之为“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饭时要食存五观。“食存五观”既是防止铺张浪费、远离执著的一种修行方式,也是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饮食之法。佛陀教导比丘将食物视为“药”,只是以食物治疗饥病,滋养色身,长养慧命,不可恣意贪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然而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佛经《杂阿含经》云:“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禅林宝训》云:“节俭放下,乃修身之基,入道之要。”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在这个世间占用了太多,最后这太多的东西就会变成求生净土的障碍。所以,在物质层面上要做到节制,方能促使精神层面壮大开阔,最后抵达超越之境。
来源丨福建省佛教协会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请注明出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