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当阳玉泉寺 时间:2024-04-17
时代纷繁复杂,烦恼丛生,忙碌的人们,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而这种面对,在今天变得更难,却也更急迫。我们都需要答案。
在佛教看来,人类的知、情、意根本就是建立在我执基础之上的,必然是带着情感而无法实事求是的。
情是什么?
在佛学来讲情是惑,是烦恼,是迷。有情则无理,那也就是说,情是对现实的偏见,表现为身心的紧张,或者叫“执着”。有了我执,就有了我痴我爱我慢。我痴是知之源,我爱是情之源,我慢是意志之源。这四烦恼是俱生的。
佛教中的负面情绪
佛教中所说的负面情绪比较具体地说一共是10种,包括:
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
忿就是愤怒;恨是内怀怨结;覆是不让人知的心态;恼以忿恨为先,如果说忿还只是停留在心里的感觉,那么恼是已经将愤怒表现了出来;嫉是妒忌,不喜他人之荣;悭是我们通常说的吝啬、贪爱财法、不舍;诳就是为了利益而诡诈行事;谄,我们一般说谄媚逢迎;害是损人之意,损人或者恼人都是害,所以骂人也是害,精神激恼他人也是害的,并不仅是打人才是害;憍是对自己的优势产生喜悦的一种情绪。现实生活中这些负面情绪处处可见。
负面情绪的影响
负面情绪会影响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共有八种,包括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这不是具体的情绪,是和焦虑抑郁这类心境和心理状态有关。除了这些以外,和情绪有关的,还有五遍行里的“受”,受包括五个方面,苦、乐、忧、喜、舍,这是感情的起点。我们平时所说的焦虑,其中所含的心所最多的还是五受中的“忧”,对未来的忧产生了焦虑。
情绪的产生从“受”而来,而受是我执,顺我则乐合,逆我则厌离。这样我们可以说,情绪的发展是有层次的,一开始是感受,由这个感受而产生一系列的心所,辗转缠绵而产生显在的情绪。而生显在的情绪时,就已经是五遍行的后面的“想、思”了,情绪的产生是为了平衡欲望的,只要欲没有退,那么情绪似乎就一直维持着,直到这个平衡被打破。
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
一、身心连接
佛教倡导身心的平衡与和谐。通过关注身体和情绪的联系,例如通过瑜伽、太极等身体运动来调整身心的平衡,可以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
二、禅修和内观
禅修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洞察内心的真实状态,人们可以认识到负面情绪的起因和本质,并逐渐超越痛苦和困扰。
三、善业与善行
佛教鼓励人们通过善良的行为和关怀他人来培养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感。积极地参与社交活动、帮助他人和培养慈爱心可以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
四、正确认知无常和苦
佛教教导人们认识到生活中的苦难和痛苦是无常存在的。负面情绪发生时,我们可以通过正确认识和接受内心的苦痛,了解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从而减少对痛苦的执着和抵抗。
五、冥想和修行
佛教强调通过内心的平静与安定来应对困难和痛苦。通过冥想和正念练习,人们可以培养内在的平静和觉知,接纳和放下内心的困扰和痛苦,从而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