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汕头潮阳菩提禅寺 2024年10月04日
一、坛经诞生与独特经题
《坛经》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增补的过程。最初,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口述,弟子法海奉韶州刺史韦璩之命集录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不断丰富,从最初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一卷》,到后来加上 “兼授无相戒”,再到最后成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授无相戒》,正式被称为 “经”。
《六祖法宝记》与《六祖坛经》作为经题有着明显的差别。“记” 是一种历史叙事,体现了士大夫的世俗立场;而 “经” 是一种 “圣典” 的神圣叙事。敦煌本《坛经》以 “顿教法” 为宗旨,其文本明确提及 “《坛经》”,提倡 “《坛经》传宗”,呈现出典型的圣典特征。相比之下,惠昕所述《坛经》以 “见性法” 为宗旨,二卷十一门完整呈现了经典的体例。
《坛经》的经题包含说法者与所说法,即 “人” 与 “法”。其经题分为四种,敦煌本《坛经》经首有正副标题,正文中重复出现 “《坛经》”,经尾是经首正副标题的缩写;《入唐新求圣教目录》记录本等标题分为《坛经》和《曹溪山第六祖惠能大师说见性顿教直了成佛决定无疑法宝记》;圆珍的相关目录记载为 “《曹溪能大师坛经》”;郎简《六祖法宝记叙》和《新唐书》《宋史》皆称为《六祖法宝记》。这些不同的经题体现了集记和述者立场的不同,也反映了《坛经》在流传过程中的演变和发展。
二、经典体例与影响因素
(一)文本体例与编辑痕迹
敦煌本《坛经》的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惠能对僧俗徒众公开说法、传禅、授戒等;二是惠能生平简历;三是惠能与弟子关于佛法的问答,惠能临终付嘱以及《坛经》编传。铃木大拙在点校敦煌本《坛经》时将其分为五十七节,第一节为 “序品”,第五十七节为 “流通分”,这是典型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经典体例。除了段落区分以外,语句转折也呈现出明显的编辑痕迹。敦煌本《坛经》的体例与形式确实受到 “佛经” 文献的影响。尤其是其开篇: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璩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三十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惠能作为说法主、大梵寺讲堂作为说法处,与佛经开头的场景暗合。
(二)历史叙事与神圣叙事
《坛经》作为 “经典”,其中的惠能生平、法海集记等历史叙事并没有呈现出 “神话” 特征。历史叙事部分如实地记录了惠能的生平经历和法海的集记过程,展现了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而 “圣典” 的神圣叙事则体现在《坛经》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敦煌本《坛经》的文本明确提及 “《坛经》”,提倡 “《坛经》传宗”,这是典型的神圣叙事。它将《坛经》视为传承佛法的重要依据,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这种神圣叙事与历史叙事相结合,使得《坛经》既具有现实的历史价值,又具有超越现实的宗教意义。同时,《坛经》中唯一的 “佛说” 出现于智常问惠能:“佛说三乘,又言最上乘。弟子不解,望为教示。”“大师”“和尚” 等惠能的称呼则出现数十次,进一步强化了其神圣性。
三、核心思想与修行法门
(一)见性成佛与修行方法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 “见性成佛”,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能够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便能成就佛道。“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则是具体的修行法门。
“无念为宗” 并非没有念头,而是心在缘境中不起分别,有反应而无执著,知一切法而心不染著。正如祖师大德们所说,念起即觉,觉之即无。时刻保持对内心念头的觉察,一旦有念头生起,立即觉知并放下,不使其继续滋生,保持内心的空净和自在。例如,慧律法师认为开悟见性讲有念也对,讲无念也对,有般若智慧念就是无念,没有执着、分别、颠倒的念才是无念。
“无相为体” 并非说什么也没有,而是指超越一切相对、有限的相状,直接体性真实本性。不被外在的色相所迷惑,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到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的。在接触和认识一切现象时,保持内心的清醒和超脱,不随境转,不执着于任何相状。
“无住为本” 是时刻保持心的灵动和自由,不被任何念头和境界所束缚。心的本性也应该是无住无着的。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一切束缚和障碍,达到真正的解脱和自在。在任何时刻和任何境界中,都保持心的空灵和自在,不执着于任何一念一境。
(二)唯心净土与人间佛教
《坛经》的唯心净土思想体现了其对净土的独特见解。传统观念中,西方净土与此世界距离甚远,但在《坛经》中,慧能大师认为净土便在自心,心外别无净土。他指出,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如果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同时,《坛经》强调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的人间佛教思想。佛法来源于人世间,服务于人世间,人们要想学佛、成佛,必须在人世间去追求。脱离人间的修行永远不可能成就。参修佛学,是为了追求觉悟的圆满,找到真如本性,追求最终的大解脱,做到出世间与世间是一如不二,才能了悟烦恼与菩提不二,生死与涅盘不二。尘尘是道,法法是心,行亦禅,坐亦禅,种地砍柴皆是禅。一切修行不能离开人间,离开人间的修行永远不可能成就。佛法在烦恼中,烦恼在尘世中,只有身处人间,才能觉悟到如梦如幻。烦恼即是菩提,从来没有离开烦恼而证得菩提的说法。
四、思想承传与广泛影响
(一)对禅宗南宗的作用
《坛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对禅宗南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慧能以来,众多禅师强调在世俗生活中求觉悟,继承并发挥了道信、弘忍坐作并重的禅风。修行不再局限于寺院坐禅,而是贯穿于全部日常生活,包括行、住、卧及各种活动。这种禅风在神会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他一面劳动,一面学习佛教经论,将修禅融入日常生活。同时,神会与官僚交往密切,提高了慧能在禅宗中的地位,也为禅宗南宗赢得了唐王朝的支持,使其获得很大发展。后来,禅宗南宗发展成为五家七宗,虽禅学思想各有特色,但《坛经》中的人间佛教思想一直被继承和发扬。历代禅师践行农禅并重传统,开展慈善事业,主动靠拢宫廷、官府,维护社会安定,这些都是践行《坛经》人间佛教思想的结果。
(二)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界十分重视对《坛经》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和弘扬。1929 年成立的中国佛教会以人间佛教思想作指导,规定其宗旨是 “联合全国佛教徒,实现大乘救世精神,弘宣佛教,利益群众”。《坛经》的人间佛教思想为近代佛教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它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关注社会现实,为营造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粮。宗教注重彼岸世界,但传统佛教认为现实世界虚幻不实,而《坛经》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人间佛教。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觉悟,以和谐相处的理念为营造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超越宗教的意义
《坛经》的思想不仅对佛教界有着深远影响,对普通人的生活和艺术世界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普通人来说,《坛经》思想可以成为一种生活追求。它教导人们常自见己过,不见世间过,以豁达心态看待他人对错,同时反省自身。内心谦下,常行普敬,尊重他人,提升自己的德行。心平行直,广修十善,保持内心清净,行为正直无邪。这些思想有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和心态,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在艺术世界中,《坛经》思想也为艺术家提供了灵感和创作源泉。例如,《六祖颂》交响音乐会以音乐解读中国智慧,将《坛经》的思想与交响乐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坛经》思想成为一种人生境界和处世智慧,超越了宗教的范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