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那度旅行人生 2022-10-07
1322年7月30日,赵孟頫病逝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享年68岁。据说,逝世之日,他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悄然而逝。
▲ 赵孟頫《自写小像》
赵孟頫在中国艺术史上是极其少见的全才,被誉为“诗书画三绝”第一人!他的才华名满四海,而且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渗透到日本、朝鲜,在整个东亚都是公认的一代宗师。
▲ 赵孟頫《人骑图》
2022年是赵孟頫逝世700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在今年年初特别推出“赵孟頫和他的时代:复古与传承”大展,共计展出101件展品,其中就有赵孟頫著名的《独孤本定武兰亭序并兰亭十三跋》,《吴静心本定武兰亭序并兰亭十六跋》,以及《楷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卷,《行书与林道人尺牍》。
▲ 赵孟頫《独孤本定武兰亭序并兰亭十三跋》(局部)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出身于宋朝宗室(宋太祖第十一世孙,宋太祖第四子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宋亡后受元世祖礼敬而入朝为官33年,官至一品,荣际五朝。
▲ 赵孟頫《秋郊饮马图》(局部)
因是南宋贵胄而出仕元朝,后人多诟病此举有失文人气节。但这点争议也不影响他的艺术地位,实际上在赵孟頫身后700年,只要是游于中国书画之艺的,上到帝王、下到平民,无人不在临摹、借鉴他的作品。
▲ 赵孟頫《心经行书册》
赵孟頫不仅有才,还是个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据《元史》记载,元世祖第一眼见到他,就被他“神采秀异、珠明玉润”的容貌所吸引,称其为“神仙中人”。
▲ 清叶衍兰《赵孟頫像》
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也是一位全能型才女,擅诗、文、书、画及刺绣,“翰墨词章,不学而能”,她与东晋的女书法家卫铄“卫夫人”,并称中国历史上的“书坛两夫人”。
▲ 管道升《竹石图》
赵孟頫在书法方面诸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著称,又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同时在绘画上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 赵孟頫《汉汲黯传册》(局部) 日本东京永青文库藏
明代文坛领袖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赵孟頫最为卓越的成就之一,就是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并推动文人画全面成熟。
▲ 赵孟頫《兰竹图》(局部)
据曹昭《格古要论》记载,元代画坛有一段著名的对话: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曰:隶家画也。子昂曰:然。观唐之王维,宋之李成、徐熙、李伯时,皆高尚士夫所画,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谬甚矣。上面这段对话点出了元初画家努力的方向——隶家画,也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文人画”。
▲ 赵孟頫《水村图》
盛唐诗人王维被尊为文人画的祖师,谓其画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惜基本没有留存下来。而最早明确提出“文人画”之概念者,是苏东坡。苏轼认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即诗与画相通。
▲ 苏轼《偃松图》
士大夫借笔墨抒胸中逸气,倡导通过绘画呈现个体生命与精神境遇,与宫廷画院、民间绘画有显著差异。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理论上的准备,那么元以后的文人画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成为画坛的主流。而引发这个变化的人物就是赵孟頫。
▲ 赵孟頫《洞庭东山图》
他在四十二岁到四十九岁创作的《鹊华秋色》与《水村图》,可以说是“文人画”最早的典范。画面以荒疏萧散的笔法,像写字一样留下重重墨迹。
▲ 赵孟頫《鹊华秋色》
他在《秀石疏林图》题跋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意为画奇石用了书法上的“飞白”皴擦,画枯木用了古篆字的笔触,画墨竹需要了解精通写字的“永字八法”。
▲ 《秀石疏林图》卷尾赵孟頫自题七言绝句
由此看来,赵孟頫重新界定了“书画同源”这一古老成语的全新理解,也清楚昭告了文人画以书法主导绘画的精神实质。
▲ 赵孟頫《枯木竹石图》
文人画以禅宗为宗,承传禅宗对自性的大彻大悟,即“自性即弥陀”这一全新的主题关系,重“神”与“气韵”,注重心灵的虚静,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旨。
▲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
文人画重视性灵传达,将“诗”“书”“画”三者合而为一,组成不可分的美学意境,开创了世界美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学与视觉艺术结合的先例。
▲ 赵孟頫《浴马图》(局部)
在文人画家笔下,寂寞为精神、虚静为意象、恬淡为风格,画作不再单单是一种技法表现,而是以笔墨记录生命的真实,可以说文人画是画者对生活态度、生命智慧的一种表达。
(作者:Su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