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西庐山东林寺 时间:2022-11-01
佛教艺术作为宗教文化传播的手段,就好比是一座让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还是雕塑或建筑,它都如一颗明珠般在世界的艺术舞台上熠熠生辉。而佛教绘画自印度传入我国后更是吸收了本地的艺术精华,加入了中国式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在描绘佛教故事、人物、佛教相关题材的绘制中,具有宗教信仰与艺术审美的双重功能。
东林佛教艺术研究所自二零零七年成立至今,一直以复兴和发扬中国佛教艺术的优良传统为己任。并尽己所能,以艺术的形式推动佛教尤其是净土文化在世间的传播和普及。
东林佛艺以《造像度量经》为依据,集结了一批佛教艺术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针对以隋、唐时期为主的佛教绘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再创作。他们大多以敦煌造像为蓝本,而所选作品亦都是不可多得的世间珍品。本文选取了其中的部分作品来与大家一同鉴赏。
阿弥陀佛五尊像
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及作比丘形的地藏、龙树菩萨五尊像。此画作减少赋彩、装饰纹样及碎金,以墨线为主。深受中国五代及宋代佛画的影响。
阿弥陀佛像
梵语阿弥陀,意无量光、无量寿,故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简称弥陀。系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于彼国土说法,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
唐式阿弥陀佛像
阿弥陀佛立于中央卷云上,足踏二莲台,头饰螺发,顶显肉髻,大耳垂肩,面形丰满圆润,眉如弯弓,双目俯视,神态沉静内省,头后饰圆形头光。上身修长,身着袒右肩袈裟和僧裙,衣纹自然流畅,有唐代薄衣贴体之遗风。根据佛经记载佛像是有胡须的。
阿弥陀佛来迎像
此幅为东林佛艺临摹南宋阿弥陀佛接引像,画中阿弥陀佛略向右侧而立,双眼俯视,左手拇指与中指相捻平举于胸前,右手垂下作接引状。佛肉髻低平,有髻珠,带圆形头光,足踏双莲。内着僧祇支,外披红色袈裟,衣纹稠叠如行云流水。
唐式观音菩萨像
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经上说,观世音是过去的正法明如来所化现,他在无量国土中,以菩萨之身到处寻声救苦。他是西方三圣中的一尊。
圣观音
圣观音,亦称“正观音”“圣观自在”, 一面二臂的圣观音可视为观音菩萨的标准像。圣观音温柔秀美,头戴宝冠,冠中有阿弥陀佛像;结跏趺坐于莲华座上;身披帔帛、天衣,饰以胸饰、腕圳、璎珞等;左手持莲华立于胸前, 右手结说法印。妙相庄严,慈祥悲悯。
杨枝观音
杨枝观音,又称药王观音。以杨柳为三昧耶形之观音也。全图线条流畅自然,优美动人,刻划细腻,刚柔相济,造诣深湛。
大势至菩萨
大势至菩萨,梵名“摩诃娑太摩钵罗钵眵”,意译作大势至或大精进。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众生离三途,得无上力;又彼行时,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动,故称大势至。与观世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之胁侍,为西方三圣之一。
释迦三尊像
唐式西方三圣
西方三圣来迎图
西方三圣乘云而至,作接引状,云形由远端飘降而来。
西夏三圣接引图
飘曳的白云上立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作接引往生者状。
阿弥陀佛及圣众来迎图
此图表现阿弥陀佛由菩萨伴随,从空中降临,迎接往生者之情景。阿弥陀佛立于卷云上,带头光,面容安详从容,足踏二莲台,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作与愿印接引往生者至极乐净土。
这幅西方三圣接引图是净土宗的典型样式。此图为凸显主尊,阿弥陀佛约占画面一半,观音、势至身躯较小形成对比。三尊像双足均分踏于莲华上,乘云而至。
释迦牟尼佛说法图
画面正中本师释迦牟尼佛手结说法印,坐于菩提树下莲华台上,左右随侍迦叶、阿难二弟子。佛像相貌圆满,眉如新月,眼似青莲,造型完全是唐朝时期风格。
华严经之华严圣会图
此图为《华严经》之华严圣会场面,众多菩萨、声闻、天龙八部及诸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前来听法,聚集在周围,释迦牟尼佛身着红色袈裟,端坐于宝盖下的狮子座上,左手掌心向上自然放于膝上,右手捻莲华,眉间白毫放出无数化佛,仪容庄严。佛的左胁侍为文殊菩萨;右胁侍为普贤菩萨。周围聚有菩萨、十大弟子、以及俗众。图画上空两侧分别绘有一对飞天,均裸上身,折腰,裙裾和巾带轻扬,散花供养。飞天姿态生动,似随乐音翱翔于天宇。
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
描绘西方极乐净土的庄严。主尊阿弥陀佛双手结弥陀定印。头顶放光,光中化现十方诸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分坐佛两侧,微侧身向阿弥陀佛,分别捧持宝台和莲华。画面上方祥云缭绕,华丽的七宝楼阁掩映其间。三圣像前绘菩萨、罗汉及伎乐天等,另有来迎菩萨躬身迎接往生者。将《阿弥陀经》等净土诸经所阐述的极乐世界胜景、殊胜、表现无遗。
千手千眼观音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示现于云海中,四天王背负莲台,祥云涌现。上空天际诸佛云集,中央为释迦牟尼佛,左右为十方诸佛。观音作三十二面,共分五层,均戴宝冠,面有三目。
药师佛及十二神将像
药师佛右手上举,手指微屈,左手持药壶置于腹前,身着袈裟,结跏趺坐于华丽的吉祥座上。佛前方为日光、月光二胁侍菩萨,佛两侧各配置六尊神将,皆现忿怒相,双目圆睁,或睨视,或直瞪,表情丰富。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
中央主尊为地藏菩萨,下方左右为无毒鬼王及僧道明,构成三尊形式。主尊座前绘有似狮子的灵犬善听,侧身蹲坐,回首张目。
极乐世界图
此图为西方极乐世界图,上部绘有楼阁、殿宇、树木、莲池等,人物多达一百余身。中间佛殿内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发作旋纹,高肉髻,眉目秀长,微微俯视,高鼻薄唇;内着僧只支,外着通肩袈裟下垂于膝。衣饰的厚重感与佛的慈祥仪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再加上明丽的色彩,组成了富有感染力的佛国净土气氛。
十二光如来坐像
《佛说无量寿经》云:“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乃至照一佛刹,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炎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无量光佛
表时间,阿弥陀佛智慧光明不可称量,十方世界众生蒙光照触,便可开发智慧,催生善根。十方众生无量,阿弥陀佛以光明传递的悲愿亦无量,所以称为无量光。
无边光佛
无碍光佛
表摄受性,阿弥陀佛无碍光能透穿墙壁高山等质碍之物,即众生无明烦恼亦不能障碍。无碍光消解吾辈凡夫的烦惑,犹如阳光化解坚冰。
表灭苦因,无对光即是绝待圆融的光明。能令我们契入不二的心体。超越二(相对)的对待,回归到无对无缚无脱的自性。
表灭苦果,阿弥陀佛的光明赫奕炽盛,光中极尊。炎王光遍照一切处,乃至暗冥幽深的地狱。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宏愿,便藉着炎王光的威德而兑现。
清净光佛
表治贪欲,用以对治众生的贪欲。吾人执持名号,即可伏断淫欲烦恼。转淫欲火为智慧光,身心清凉,远离热恼。清净光亦能除吾人多劫的罪垢,如清水珠,澄浊返清。
欢喜光佛
治嗔恚,用以对治瞋恚烦恼。阿弥陀佛大慈光明广施一切众生生起法喜,慈眼视众生。
智慧光佛
治愚痴,用以对治众生的愚痴。阿弥陀佛以智慧光灼破吾人内心的无明黑暗,令吾人了知世间有为法的苦空无常,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以文殊智专修一行三昧,获得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
不断常,用以对治众生的懈怠放逸。阿弥陀佛不断光的加持,能令吾人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恒久不怠。
难思光佛
无称光佛
离言说,阿弥陀佛光明妙德无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离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绝百非。非思议所缘境界。
优越性,日月光明是众生业力招感的相光。遇到质碍物便不能穿过。日月光明也不能让我们破除烦恼,悟明心性。而阿弥陀佛的光明不仅具有日月光明遍照的特点,而且能令众生身心柔软,催生善种,破除众生的无明烦恼,乃至能治疗各种身心疾病。
唐密胎藏界地藏圣像
唐密金刚手菩萨宝像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虚空藏菩萨
弥勒菩萨
观世音菩萨
除盖障菩萨
十六观
即十六种观法;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又作十六想观、十六妙观、十六观、十六观门。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之身与净土,得以往生西方,总其观行有十六种。即:
水想观
(二)水想观,又作水观、水想。初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再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
地想观
(三)地想观,又作地观、琉璃地观、地想。观想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一一宝各有五百色光等。
宝树观
宝池观
(五)宝池观,又作八功德水想、池观。观想极乐有八功德水、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摩尼水流注其间演妙法。又有百宝色之鸟,常赞念佛、念法、念僧。
宝楼观
(六)宝楼观,作此观想即刻成就以上五种观法,故又作总观。亦作总观想、总想观。观想其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中无量诸天作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不鼓自鸣。
华座观
(七)华座观,又作华座想。观佛及二菩萨所坐之华座。
(八)像观,又作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观想一阎浮檀金色佛像坐彼花上,又观音、势至二菩萨像侍于其左右,各放金光。
真身观
(九)真身观,又作佛观、佛身观、遍观一切色身想。观想无量寿佛之真身;作此想即可见一切诸佛
观音观
(十)观音观,又作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想弥陀胁士中之观世音菩萨。
势至观
(十一)势至观,又作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想另一胁士大势至菩萨。
普观
(十二)普观,又作自往生观、普往生观、普观想。观自生于极乐,于莲花中结跏趺坐。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乃至佛菩萨满虚空。
杂想观
(十三)杂想观,又作杂观、杂明佛菩萨观、杂观想。观丈六佛像在池水上,或现大身满虚空。即杂观真佛、化佛、大身、小身等。
上辈观
中辈观
下辈观
(十六)下辈观,又作下品生观、下辈生想。即观下辈徒众虽造作恶业,然临终遇善知识,而知称念弥陀名号,因之得以往生,及蒙种种胜益之相。
但愿十方善信,一切有情,同植般若胜因,悉登西方极乐,契证无量光寿,回入娑婆,寻声救苦,广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