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佛教建筑精选 时间:2023-04-05
当提起“中国艺术”时,连小朋友都能如数家珍:唐诗、宋词、元曲、水墨画、玉刻、木雕……
但在这其中,很少有“古建筑”的身影。
发展程度极高的文字传统,使得千年来中国一直非常重视“被记录下来的文明”。
琴、棋、书、画,无不得到精深研究。
而建筑,作为生活、祭拜的场所,很多时候仅仅被当做背景存在,极少引得文人注意。
因此,即使许多建筑技艺精湛、巧夺天工,营造之术也只是同其他手工业一起,属于“匠作之事”,在近代以前的中国根本没有机会发展成为一门学科。
就连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全国各地考察期间,如果提出想看“古物”,地方知识分子或官员会对古老的庙宇视而不见,转而带他去看碑刻,仅仅因为“上面有字”。
被人们忽略的古建筑,隐藏了许多我们未曾深思的细节。
为什么中国古建筑大多用木头搭建,而非石材?
为什么木结构建筑历经千年,数次地震而不倒?
为什么榫卯结构随处可见,即使冶铁技术发展也依旧未抛弃榫卯传统?
为什么说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自己从何处来、身处何处、到何处去。
这其中,是千年来中国人民代代传承的智慧。
但少有人知的是,在风雨交加的近代,中国建筑史成为日本、欧洲学者竞相角逐的对象。
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日本、欧洲的学者对紫禁城等中国古代建筑拍摄、测绘,进行持续调查,发表了不少学术著作。
在此时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没有中国学术的位置。
日本人甚至断言:中国已经不存在唐代的木结构建筑,如果要欣赏唐代木结构,那只能到日本奈良。
唐代木结构南禅寺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有种说法是二战时罗斯福评价日本: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个卑劣,无耻的民族。
这也成为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营造学社,到全国各地考察古建筑的直接原因。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对全国15个省,近200多个县的2000余处古建筑项目进行考察,终于夺回了中国在本国古建筑领域的话语权。
这些建筑,也成为中国古建筑史上的重要标本。
无论是近百年前,营造学社对古建筑的“重新发现”,还是千年前,营造现场的匠人智慧,古建筑对我们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