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来源:曹山宝积寺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释本寂(840—901年),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世居黄巷(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创始人之一。他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良价开创的曹洞宗基本理论。

本寂住山三十年,广开山门,课徒说法,阐释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法要,教法上承希迁“即是而真”,扬良价“五位君臣旨诀”,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万端之穿凿。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禅法大成,大振洞门禅风,四方参者颇众。

他“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五位君臣旨诀》《住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全唐诗补编零·续拾》卷34录其诗偈凡12首。

本寂禅师弟子过百,信徒数千,知名的法嗣有14位:洞山道延、南丰金峰从志、曹山慧霞、光慧、了如、了悟、元悟、羌慧智炬、智静,鹿门处真、草庵法义,阿育王寺弘通、华光范、广利容、布水岩、小溪行传,四川西禅、韶州华严。

唐天复元年(901)六月十六日,焚香宴坐而化,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曹山寺西百步的凤形坑,塔名“福园”。

由于他对曹洞宗的形成和发展贡献甚大,因而被敕谥为“元证禅师”。清雍正十二年(1734)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曹山宝积寺本寂祖师塔原址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本寂,父昌岌,母郑氏,世居黄巷(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据黄氏族谱记载,本寂是涵江区江口镇囊山慈寿寺开山祖师妙应的同胞兄弟,莆仙佛门世代称为“黄家兄弟禅师”。

宋赞宁等《宋高僧传》卷第十三《梁抚州曹山本寂传》载:晚唐莆田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有“小稷下”之称。稷下为古代齐国地名,战国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本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19岁时父母已经去世,不愿仕途进取,弃儒学佛,往福唐县(今福清市)灵石山翠石院,礼元修和尚为受业师出家,法名身章,号本寂。
其出家后的五、六年之间,同他的俗兄妙应舍祖上所遗住宅改为佛寺,并将父母葬于寺东,号称“双燕栖梁”,墓碣书刻“五大夫黄公之墓”。佛寺于五代闽王审知赐匾命名“国欢院”。在此期间,他应邀回乡开创九峰寺,此寺而今犹存。
唐咸通五年(864),25岁的本寂受具足戒。然“而举措威仪,皆如旧习”。其后离开了师门,出省北上云游,寻师证悟,以求发明宗旨。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本寂后到江西宜丰县的洞山普利寺,参谒良价禅师。此时良价禅师在江西洞山弘扬其首创的一家禅风,世称“洞上宗风”,深得四方赞仰。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洞山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高僧。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为药山惟俨之法孙,云岩昙晟之弟子。良价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

 

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洞山良价禅师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唐咸通初(860)据《五灯会元》卷十三载,良家禅师和本寂禅师的对话∶

谒洞山良价禅师:“山(洞山)问∶‘黎名甚么?’师(本寂)曰∶‘本寂’。

山问∶‘哪个聻?’师曰∶‘不名本寂’。‘山深器之。
从此入室、密印所解。盘桓数载,欲辞去。
洞山问∶‘甚么处去?’曰∶‘不变异处去。’
洞山曰∶‘不变异岂有去耶?’师曰‘去亦不变异。’山遂密授洞山宗旨。”本
寂与良价,相逢问答,颇相契合。
本寂在洞山处参学数年,开悟以后就辞别,洞山遂密授宗旨,嘱云:“从先师云岩处,亲受《宝镜三昧》,今付于汝。”有“如临宝镜,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以体验真我、佛性。“意不在言,来机亦赴”、“但形文彩,即属污染”,以强调“得意忘言”。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洞山得法无一物是中

荷玉接机弘五位君臣

唐咸通十一年(870),本寂禅师拜别洞山良价禅师,先往广东韶州曹溪礼拜禅宗六祖慧能真身塔,迅而返回吉水(在今江西临川县)。当地僧众久仰本寂盛名德望,请他开法接化。然他追念六祖慧能在曹溪所创的道风,便把吉水山改名曹山,卓锡于斯举扬本家的宗风,故有“曹山本寂”之称。
唐乾符五年(878)三月,因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进驻该山,本寂决心迁出寻找新的曹溪以广佛法。相传他一路风餐露宿,磨破了许多僧鞋,找了好些地方也未找到新的曹溪。一夜,本寂梦见六祖在他手上写了“心坚石穿”四字,遥指东北方。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本寂会意,终于在抚州宜黄县城西郊15公里的陈坊村荷玉山找到酷似曹溪的圣地。乃又迁往荷玉山,把一位信士所舍的何王观改为荷玉寺,继续聚徒广阐玄化。

本寂禅师志慕六祖,改荷玉山为曹山,何王观为荷玉观。后因观堂扩建和曹溪六祖的功德,将荷玉观改名为曹山寺。现称为曹山宝积寺。

曹山探宝真实地

本寂不动万象新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法接曹溪源远流长周沙界

脉承洞山传灯朗耀照大千

曹洞宗属南宗青源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至洞山良价,曹山本寂继承师法,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开创的曹洞宗理论,使其禅法大成。

曹洞宗在教法上承石头希迁“即事而真”,意谓个别事物(“事”)显现世界本体(“真”,理,即佛性),理事“回互”(相应互涉),以五位君臣旨诀为宗要,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本寂禅师在解释、弘扬洞山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诵》上表现了深邃的独到之处,他著有《注释洞山五位颂》《五位君臣旨诀》、《解释洞山五位显诀》、等,“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使五位之说更加系统。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本寂禅师
《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卷下日本沙门 玄契 编次
正中偏(暗里点头)
三更初夜月明前(黑白未交时辨取萌芽未生之时。只今是什么时。此中无日月。不说前后去也)。
莫怪相逢不相识(忘却也。就也。又作么劫中违背来。恁么则俱拱手去也),
隐隐犹怀旧日嫌(此两句一意。终不相似。又曰。圆也。又今日重什么。又恁么则不自欺得)。
偏中正(缘中会也)
失晓老婆逢古镜(露也。适来又记得。又是什么模样。恁么则别不呈色)。
分明觌面更无真(即今会也。只者个便是也失。又恁么则未有真时较些子),
争奈迷头还认影(不是本来头。又莫认影即是又终不记得。又恁么则改不得也)。
正中来(过也)
无中有路出尘埃(无句中有句相随来也。又从来事作么生。恁么则不相借也)。
但能不髑当今讳(傍这个早是傍也。自是一般人恁么则尽大地无第二人也),
也胜前朝断舌才(非默更切于这个又终不切齿。恁么则叮咛不得者)。
兼中至(有句中来)
两刃交锋不须避(主客不相触彼彼不伤也。箭箭相柱。脉脉不断。不相敌者又恁么则却不相管)。
好手犹如火里莲(坏不得。谁是得便者弱于阿谁。又恁么则终不作第二人也),
宛然自有冲天气(不从人得。又恁么则不借也非本有。又恁么则己亦不存非己有)。
兼中到(妙挟)
不落有无谁取和(不当头。他是作家。正好商量。唤什么作商量。道将来云问)。
人人尽欲出时流(皆欲出类。有什么出头处。又动则死。又恁么则随处快活也),

折合还归炭里坐(一也。即可知也。将知合作么生。谩他不得。又恁么则赖得是某甲。此位中事总就正位为主。若是正位中。兼无言说。亦无对宾底道理。若是对宾。偏位极则处。呼为对宾也。若是兼带等。总是临时索唤不同。或时对。或时不对。亦呼为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广如偏正位中所明。更有不入偏正位子语。方难为人。须是明眼底人始得。不受指东划西)。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曹洞派禅花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本寂禅师
正中来者,太过也。全身独露,万法根源,无咎无誉。
偏中至者,中孚也。随物不碍,木舟中虚,虚通自在。
正中偏者,巽也。虚空破片,处处圆通,根尘寂尔。
偏中正者,兑也。水月镜像,本无生灭,岂有踪迹。
兼中到者,重离也。正不必虚,偏不必实,无背无向。
又曰:
心机泯,色空忘,更无覆藏,全体露现,是曰正中偏。
山是山,水是水,无人安名,无物此伦,是曰偏中正。
净裸裸,赤洒洒,面目堂堂,尽天尽时,独尊无二,是曰正中来。
宛如寰中天子,不借禹汤尧舜令,眼见耳闻,终不借他力,耳之不入声中,
声之不塞耳根,里头才转身,尘中未带名,是曰兼中至。
不是心不是境,不是事,不是理,从来离名状,天真忘性相,是曰兼中到。

据《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卷上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编集记载,

本寂禅师又解释《五位君臣旨诀》(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为:

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
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
君为正位,臣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曹山 本寂禅师

回互,不回互,宛转,傍参,枢机,密用,正按,傍提。

又云“君臣五位”。以正偏回互解君臣的关系认为君臣之间存在著五种形式:

所谓君,即‘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

所谓臣,即‘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

臣向君是‘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君视臣是‘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

君臣道合是‘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也,此吾法宗要。

本寂乃作偈曰: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正位即是君位,是体、是理、是空,“本来无物”。

偏位即是臣位,是用、是事、事色,“有物象形”。

君臣关系上,可以产生两种错误的情况:一是正中偏,即君视臣,“背理就事”,唯见事相,不见理体。一是偏中正,即君向臣,“舍事入理”,唯见理体,不见事相。

君臣之间应该是兼带关系,即君臣道合,“冥应众缘,不随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高僧传】曹山本寂禅师

蒲团做破法传曹洞宗旨,众流截断僧秉达摩禅风
曹山虽继承洞山,亦自有其风格。本寂在宣扬禅宗思想的同时,将玄学、儒学揉合在一起,用阴阳爻象解释五种君臣变化状态,用说禅的方式宣传儒家君臣之道。
用处理君臣关系的方法,作为僧徒检验自己的修炼程度和悟得佛性深浅的标准。本寂对洞山宗要的解释,使前来参学者豁然开悟,四方学者云集,因而当时的曹山成为禅宗五家之一最盛之圣地。

而来曹山寺参禅者,都散布于海内外。他和良价所宣传的“五位君臣论”成了曹洞宗的禅学,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由此形成。于元明时期形成“临天下,曹一角”(注:“临”为临济宗,“曹”为曹洞宗)的形势。曹洞宗成为中国禅宗主脉之一。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6)
编辑:泷中的头像编辑:泷中
上一篇 2021年8月13日 下午3:01
下一篇 2021年8月13日 下午3:1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