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曹山宝积寺
释本寂(840—901年),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世居黄巷(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晚唐名僧,为佛教“曹洞宗”创始人之一。他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良价开创的曹洞宗基本理论。
本寂住山三十年,广开山门,课徒说法,阐释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法要,教法上承希迁“即是而真”,扬良价“五位君臣旨诀”,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横抽宝剑,剪诸见之稠林;妙叶弘通,截万端之穿凿。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禅法大成,大振洞门禅风,四方参者颇众。
他“文辞遒丽,富有法才”,著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五位君臣旨诀》《住寒山子诗》,后人又辑得《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2种存世。《全唐诗补编零·续拾》卷34录其诗偈凡12首。
本寂禅师弟子过百,信徒数千,知名的法嗣有14位:洞山道延、南丰金峰从志、曹山慧霞、光慧、了如、了悟、元悟、羌慧智炬、智静,鹿门处真、草庵法义,阿育王寺弘通、华光范、广利容、布水岩、小溪行传,四川西禅、韶州华严。
唐天复元年(901)六月十六日,焚香宴坐而化,62岁的本寂圆寂,葬于曹山寺西百步的凤形坑,塔名“福园”。
由于他对曹洞宗的形成和发展贡献甚大,因而被敕谥为“元证禅师”。清雍正十二年(1734)被加封为“宝藏元证大师”。
曹山宝积寺本寂祖师塔原址
本寂,父昌岌,母郑氏,世居黄巷(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据黄氏族谱记载,本寂是涵江区江口镇囊山慈寿寺开山祖师妙应的同胞兄弟,莆仙佛门世代称为“黄家兄弟禅师”。
本寂后到江西宜丰县的洞山普利寺,参谒良价禅师。此时良价禅师在江西洞山弘扬其首创的一家禅风,世称“洞上宗风”,深得四方赞仰。
洞山良价禅师(公元807~869年),唐代高僧。越州诸暨(今属浙江)人,俗姓俞,俗称良价或单称洞山,为药山惟俨之法孙,云岩昙晟之弟子。良价在新丰山(今江西宜丰县太平乡境内)建“洞山寺”。后在此接引后学,弘扬大道,世称“洞山良价”。
良价毕生精研佛学,造诣极深,他首倡五位君臣之说,以“正”、“偏”、“兼”三者,配以“君”、“臣”之位,藉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世界万有之关系。其著作有《宝镜三昧歌》。逝世后,唐懿宗授他以“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
偏中正,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隔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唐咸通初(860)据《五灯会元》卷十三载,良家禅师和本寂禅师的对话∶
谒洞山良价禅师:“山(洞山)问∶‘黎名甚么?’师(本寂)曰∶‘本寂’。
洞山得法无一物是中
荷玉接机弘五位君臣
本寂禅师志慕六祖,改荷玉山为曹山,何王观为荷玉观。后因观堂扩建和曹溪六祖的功德,将荷玉观改名为曹山寺。现称为曹山宝积寺。
曹山探宝真实地
法接曹溪源远流长周沙界
曹洞宗属南宗青源法系,中经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至洞山良价,曹山本寂继承师法,发展并完善了由洞山开创的曹洞宗理论,使其禅法大成。
曹洞宗在教法上承石头希迁“即事而真”,意谓个别事物(“事”)显现世界本体(“真”,理,即佛性),理事“回互”(相应互涉),以五位君臣旨诀为宗要,从理事、体用关系上说明事理不二,体用无碍的道理。
本寂禅师在解释、弘扬洞山良价禅师的《五位君臣诵》上表现了深邃的独到之处,他著有《注释洞山五位颂》《五位君臣旨诀》、《解释洞山五位显诀》、等,“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使五位之说更加系统。
折合还归炭里坐(一也。即可知也。将知合作么生。谩他不得。又恁么则赖得是某甲。此位中事总就正位为主。若是正位中。兼无言说。亦无对宾底道理。若是对宾。偏位极则处。呼为对宾也。若是兼带等。总是临时索唤不同。或时对。或时不对。亦呼为有语中无语。无语中有语。广如偏正位中所明。更有不入偏正位子语。方难为人。须是明眼底人始得。不受指东划西)。
曹洞派禅花
据《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卷上无地地主人 郭凝之 编集记载,
本寂禅师又解释《五位君臣旨诀》(即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为:
回互,不回互,宛转,傍参,枢机,密用,正按,傍提。
所谓君,即‘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虚。’
所谓臣,即‘灵机弘圣道,真智利群生。’
臣向君是‘不堕诸异趣,凝情望圣容。’
君视臣是‘妙容虽不动,光烛本无偏。’
君臣道合是‘混然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称君,不敢斥言也,此吾法宗要。
本寂乃作偈曰:
学者先须识自宗,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著。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无事无身落始终。
正位即是君位,是体、是理、是空,“本来无物”。
偏位即是臣位,是用、是事、事色,“有物象形”。
君臣关系上,可以产生两种错误的情况:一是正中偏,即君视臣,“背理就事”,唯见事相,不见理体。一是偏中正,即君向臣,“舍事入理”,唯见理体,不见事相。
而来曹山寺参禅者,都散布于海内外。他和良价所宣传的“五位君臣论”成了曹洞宗的禅学,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由此形成。于元明时期形成“临天下,曹一角”(注:“临”为临济宗,“曹”为曹洞宗)的形势。曹洞宗成为中国禅宗主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