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灵隐寺 时间:2021-11-29
历住道场
因为端裕禅师声望日隆,不久即受京西宪使王公邀请,住持丹霞寺。丹霞寺在邓州南阳县(今河南南阳市),是唐代丹霞禅师修炼之所,因以名寺。丹霞寺在北宋时期曾经香火旺然一时,当时丹霞子淳禅师在此弘传曹洞宗,弟子真歇清了和宏智正觉皆为一代俊杰。
在端裕禅师住持丹霞期间,其师圆悟克勤禅师曾有几封书信给端裕禅师,其中有一封说到:“应须生铁铸就心肝,杀人不眨眼手段,乃可略露风规。贵慧命流于无穷,差可人意耳。”这封书信写于建炎三年(1129),可知端裕禅师于建炎三年前后住持丹霞寺。
端裕禅师在丹霞寺道风远播,先后吸引了福州清凉坦禅师、临安府净慈水庵师一禅师等人前来学法,故后人称他为“丹霞佛智蓬庵端口禅师法嗣”,说明在端裕生平事迹中,丹霞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此后他又不断地受到各地之请,先后在苏州虎丘、杭州径山、苏州平江府西华庵等地住锡数年,又奉朝廷敕居江苏建康保宁,再移苏州万寿和闽中贤沙、寿山西禅等寺,最后于绍兴十八年(1148)春被旨补灵隐方丈。但他在灵隐寺的时间并不很长,当年秋天已离开灵隐寺,旋赴明州阿育王寺。他在灵隐寺时,慈宁皇太后曾经到寺听法,并受到太后“赐金襕僧伽梨”。
两处建塔
端裕禅师在灵隐寺时已有萌意,“乞归西华”,后受育王寺之邀请,又移住育王寺。仅仅两年后的绍兴二十年(1150),端裕禅师示寂于阿育王寺,寿六十有六,夏四十有八。依法茶毗后,舍利无数,“门人奉遗骨分塔于鄮峰、西华”,“谥曰大悟,塔名宝胜”。
西华是指西华秀峰寺,在平江府吴县(今苏州),乃端裕禅师的归老之处,端裕禅师从径山退休后,曾“徇平江道俗之请,庵于西华”。因此,他是西华秀峰寺开山第一代祖,其塔在明末清初时尚存。
鄮峰当指阿育王山。端裕禅师之塔建于阿育王寺,也是有迹可寻的。《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五就记载了大慧宗杲禅师“为佛智裕和尚迁塔”的法语:
以手指穴云:妙喜与师兄,俱是圆悟子。妙喜移住径山,师兄迁来在此。虽与师兄同条生,不与师兄同条死。八两与半斤,青红对碧紫。正当恁么时,且归根得旨一句,作么生道?良久云:师兄解唱泥牛吼,师弟宁忘木马嘶。豁开顶上活人眼,鄮山山下是真归。
教化弟子
端裕禅师“莅众色必凛然,寝食不背众,唱道无倦”,他十分重视弟子的培养,据《嘉泰普灯录》记载,端裕禅师的嗣法弟子有九人:福州清凉坦禅师、临安府净慈水庵师一禅师、湖州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泉州延福寒岩慧升禅师、福州大目肇禅师、隆兴府云岩法秀禅师、处州连云行敦禅师、婺州上岩咏禅师、庆元府安岩古禅师。
从端裕禅师这些弟子的分布来看,他的法脉流传很广,遍布福建和江浙。在众弟子中,以慧升、师一成就为大,成为南宋后期有影响的大禅师。而跟随他时间最久的,当属无庵法全禅师,端裕禅师几座道场,法全禅师一直跟随,并任首座。乃至在端裕禅师最后时刻,也是法全禅师侍立其旁:“绍兴庚午十月,初示微疾。至十七夜,书偈付主事日:吾小休。至五鼓起坐,首座法全请遗训。师曰:尽此心意,以道相资。语绝而逝。”
不仅如此,端裕禅师还常与弟子书信往来。陆游跋其与弟子慧升书云:“议论超卓,殆非世儒所及,三复叹仰。”可见禅师用心之苦。《禅林宝训》中有一段材料记载了端裕禅师教导弟子如何当好住持:
住持之体有四焉:一道德,二言行,三仁义,四礼法。道德、言行乃教之本也。仁义、礼法乃教之末也。无本不能立,无末不能成。先圣见学者不能自治,故建丛林以安之,立住持以统之。然则丛林之尊非为住持,四事丰美非为学者,皆以佛祖之道故。是以善为住持者,必先尊道德守言行。能为学者,必先存仁义遵礼法。故住持非学者不立,学者非住持不成。住持与学者,犹身之与臂,头之与足,大小适称而不悖,乃相须而行也。故曰:“学者保于丛林,丛林保于道德。”住持人无道德,则丛林将见其废矣。
作为南宋时期灵隐寺的首位住持,端裕禅师出身于吴越国钱氏皇族后裔,传圆悟克勤禅师之正法眼藏,十坐道场,深受学人敬仰和朝野钦崇,封“佛智大师”之号,圆寂后又谥号“大悟禅师”,两处建塔,同门师弟大慧宗杲亲主迁塔之仪,其影响不可谓不大。而禅师对弘扬佛法、住持道场的思考,更值得今日的我们深入研究。
(本文主要参考了杭州社会科学院李辉《佛智端裕生平略考》一文,为适应微信公众号文章阅读习惯,部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