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陈永杰居士 湖北省佛教协会 时间:2023-01-04
他们与石为伴,默默无闻,劳作不怠,却是做着自利利他,敬畏因果的事业。
他们跬步千里,持之以恒,将那些奇形怪状,棱角不一的石头化身为石壁、石龛、石像、石屋、石路……,琳琅满目,叹为观止。
有些美好总是在磨难中诞生,从复杂冗长的过程中走来。
1.黄荆山:风物洵美,人文蔚然
横亘于黄石市区和大冶市之间的黄荆山麓曾经是两地的分水岭。黄荆山麓南起铁山之鹿獐山、长乐山,北抵西塞鸡头山、石龙头、四顾山直抵长江,绵延几十公里,号称“九十里黄荆山”,是幕阜山脉的分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黄石人习惯称山之西面是市内,山之东面为“山背”,说你是“山背”的,就意味着你是大冶乡下的,似乎有些调侃或歧视的成份。
现在因为黄石搞开发,促经济,实施创建鄂东特大城市战略,把整个黄荆山麓区域,大冶湖周边广大地区纳入黄石国家开发区范畴,“山背”不再是乡下的代名词,而是黄石高新技术开发新区的称谓。所谓的乡下,一夜之间转变为繁华现代的象征,成为黄石地区最具潜质的风水宝地。
黄荆山麓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因兹均得到有效保护。随着近些年保护力度的加强,山地植被,水土治理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黄荆山还被列项为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市民休闲观光和动植物研究的基地。
千百年来,黄荆山周边人们或逐水而居,或依山而筑,繁衍生息,世代更迭,遂成今日一个个的村落里湾。黄荆山以其雄美俊奇,清幽古朴吸引着不少修道者潜入其间,大开法席,传道布经,弘扬真谛。有修真悟道的道士,有修心悟禅的和尚。故山上寺院道场,古洞道观众多,是黄荆山人文特色之一。
有道是“天下名山僧建多”,因为黄荆山独特的地势,奇特的风貌,这些许许多多的寺院道观建筑融入其间,形成一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景致,继而成为文人骚客、凡夫俗子四季争相涉足踏赏的好去处。
2.石头成就一座寺院
位于黄荆山中段的观音洞便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天然奇观。观音洞,属开发区金山街道金山村辖区。你可以从钟山大道进入圣宝路,然后抵达金山村王钦臣湾找到观音洞路,沿着观音洞路一直往上爬,终点即是观音洞。
观音洞是个小庙,只有大雄宝殿和一处寮房建筑,以及一个天然山洞。但是说到观音洞的地理位置,着实奇特。
前有观山作案,后有黄金山环护,从山下上来,在观音洞可远眺大冶湖,可饱览开发区城市风光,可在晚上遥望大冶市区灯火,真可谓天上人间。
进入观音洞寺院区域,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右手边清一色用石头堆砌的挡土磡,白花花地,整整齐齐一大溜,看不到一点水泥砂的痕迹,让人看上去非常震撼。
挡土磡中断有一个豁口,有台阶可上便是山门。门楣上书“观音洞”三个蓝底金字,非常鲜艳。左右又书有:“清凉憩心,真气盈怀”和“大乘起信,为善受福”等衬字作赞颂。
门前靠右有一颗银杏树,直径足有四五十公分,此时树叶一片金黄,散落一地,落英缤纷的样子,吸引着不少游客在此打卡留念。
进入山门,沿着石阶往里走,约莫三四十级台阶,只见一方照壁高耸眼前,同样是蓝底金字,上书“南无观世音菩萨洞内观世音之位”,左右有联曰:悲念广大护持众生千手眼,誓愿宏深普利群机一身心。与照壁比邻有一小照壁,上书:“诵经台,绍隆三宝,济众利群”等字样。
大照壁下部左右以大象、狮子泥塑作纹饰,又有地藏王菩萨立于中间,两壁之间上端有龛,有泥塑济公端坐其间,两壁互为犄角,正好填实了从门洞进来拐角处空白,也昭示着观音洞是一处佛教道场,整个工艺谈不上精致,但也算是别有用心,极力营造。
顺着台阶上行,便踏入一处平台空地,旁边有一个仰口洞穴,便是观音洞。我们沿着石阶进洞,洞内约莫七八十平米,最高处离地面应有八九米,洞尽头有一观世音菩萨香案,案上供奉有端坐石兽的石头观音圣像一尊,香灯杂物有些紊乱,要是发生火灾,不堪设想。前来调研的正慈大和尚非常慎重地叮嘱住持僧人,务必收拾妥当,杜绝火灾隐患。
这尊石头观音像据说是由洞内天然石头抽象打磨而成,于是有洞有圣像,一切刚刚好,大家都很满意。
出洞,左手边有乾隆年间石联一幅、石碑一块。经辨认:横批为“恩隆万古”,联为“云中法雨重重布、岳上洪慈个个沾”,落款为乾隆三年弟子生员袁占魁为男邦政敬立。石联中间的石碑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模糊,难以辨别。
从观音洞下来,进入大雄宝殿,又见石头奇观。石头堆砌的大门,石头墙基,石凳石桌,石条铺垫的路,件件让人惊讶不已,这是谁的杰作?
3.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透过这些会说话的石头,仿佛看到一个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身影,在搬弄着一块块石头,从早到晚,从日出到西落,寒暑易节未曾断绝,于是便有了今日眼前的石头奇观。在大雄宝殿旁的一间小房子里,供奉着观音洞圆寂住持——苦行僧印友上人的灵位。
据上人皈依弟子妙林居士说:印友上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来观音洞随真伦法师修行。从那时起,便与真伦法师开始了打石头、搬石头、堆砌石头建设观音洞的工作。
观音洞门前的老路,都是用石条铺设而成的,现在有了水泥路老路已荒弃,但是路还在,以前上下山都是靠那条石条路,石头是从山上就地取材的,经过几代僧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陆陆续续从山上一块石头,一块石头敲打成形后,慢慢地搬移过来再一点一点地铺设,于是进香的信众来观音洞就方便多了。
每次来观音洞,妙林居士总见师父在打石头,搬石头,很是心疼师父。曾经半开玩笑地对师父说,“师父啊,你这是跟石头较劲上了啊,你把这些石头从山上各个地方请到一起来成就啊”。印友上人哈哈大笑,“我这是以石为伴”。
的确,山是石头山,洞是石头洞,屋是石头屋,连观音像都是石头的,石头为其成就了一切,说是以石为伴也确实如此。
印友上人2015年已经圆寂,我们无法亲近这位苦行的老者。端详着印友上人的德像,老人仙风道骨,禅定十足,无比坚定,超然物外的神情格外醒目,再看看这些石头,不愧为能道法师为其所标的“末法明灯”之叹。
关于出家学佛,妙林居士为我展示了一段上人的开示。上人说,我们出家学佛,就是来修苦行的,不修苦行,如何学佛?受苦得来的,才懂得珍惜。做庄稼的人,舍不得丢一粒米,因为他知道一粒米里头有汗水和辛苦。出家学佛,就是要消业障。如何消业障?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多为别人做事。我们吃穿都是十方信众送来的,如果只收入不还债,就是业障,要堕三恶道,来生披毛戴角变畜生来还债。明白了这个道理,今生要抓紧时间还债。眼不斜视,时时安详,时时禅定。
品味这些简单质朴的语言,就知道观音洞不仅仅是个洞穴,这些观音化身的修道人,以坚守坚定诠释着对生命的理解,对真理的执著,对内心的忏悔。
他们默默无闻,劳作不怠,却是做的自利利他,敬畏因果的事业。他们跬步千里,持之以恒,将那些奇形怪状,棱角不一的石头化身为石条、石墙、石壁、石坎、石龛、石像、石雕、石屋、石路、石门、石凳、石桌,琳琅满目,叹为观止。它让人明白美好总是在磨难中诞生,从复杂冗长的过程中走来。
走进观音洞,你去看看那些精美的石头,触摸触摸它们,一定会相信那个精美的石头会说话的传说。
2022年11月27日,记录于老虎头坐忘斋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