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出家,没什么特别的。
就是从小常随母亲近三宝,进出寺院,帮师父劳动耕作,长年累月,便对佛教生出了深深的向往。
但如果说在信仰的牵引下落发出家,是孩童懵懂时期的误打误撞,那能在这菩提路上坚定地走下来,靠的却是他超于常人的意志与信念
出家路漫漫,从无知到信仰,从舍俗到出家,从净人到沙弥,从沙弥到比丘……..
这一路,太不容易,万水千山走遍,生死苦痛尝尽,万丈红尘放下,世俗名利成烟…….
年轻时的界诠法师
他自幼善根深厚,聪慧过人,每每于寒暑假期,皆到寺中帮忙师父劳动耕作,一有闲暇便向师父请教佛法。
万法缘起无常之理,生死轮回不休之苦,他铭记于心,于是更坚定了他早日出家的念头。
1978年7月,他高中毕业后毅然拜别双亲,来到太姥山剃发出家。
“出家,注定是一条寂寞的路,亦是对治自己狂心的唯一出路。”他语音中传递出的磁场,蕴含着如此强大的坚定与淡然,让我久久不能缓过神。
他深知自己将面临一条怎样艰难无比的出家之路,但他,依旧选择了头也不回地走入空门。
从此,尘世繁华皆为尘土,名利纷扰甩于身后;
从此,静守青灯古佛,常伴明月梵音…….
1984年,他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能在北京上大学,然后留校任教,那是多大的福报啊
本来,他可以一直在舒适的条件下,讲经教学,弘扬正法。但他却又一次选择了艰辛无比的路。
1991年的平兴寺,破败不堪,香火稀落,冷清潦倒。
他仿佛没看见,收拾好行囊就回到了这座破旧的小古寺。
他回来后,领众熏修,农禅并举。
甘于寂寞、淡薄名利的他,就这样,守心办道,不为红尘名利动摇,在山上默默地开展着弘法事业。
渐渐地,周边信众受曹师父的感召,或听经闻法,或烧香叩拜,香客也渐渐络绎不绝接踵而至,寺庙香烟再次袅袅升空。
现在的平兴寺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本以为生活会一直这样平静地继续下去。
然而,在1994年入夏的一天,一群人的来访打破了他的平静。
福建省佛教协会邀他担任省佛协会长一职,并多次来访,他再三婉言谢绝。
同年的秋天,福建省佛教界元老圆拙老法师、妙湛老法师、传常法师及省民宗委各大领导再度来到山上,恳请他出任佛协会长一职。
两位佛教元老,皆年逾八旬,如此器重一位青年法师乃是史无前例的,这令他左右为难。
经过二老再三恳请后,他终于答应了。
但有一个要求,他坚持只出席一届会长。
留京任教他不要,担任会长他不要,有许多人不解,甚至有人误解他避世。
他从来都只是笑笑而过,从不为自己辩解一句。
毕竟这世间,总有人不负那纯净无染的灵魂!总有人不负那看淡平常的禅心,总有人的心不愿受世俗纷扰,总有人不愿将一生空过。
有人在尘世繁华中卑微,有人在遗世独立里无畏!
他的一生,从来就与“避世”“脆弱”无关,反而是以一种艰难而入世的方式,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信仰
他推广佛学知识、培养一大批青年僧才。如今他们各弘法于四海,续佛慧命。
他将一个山沟里的小寺庙,操持到如今的十方大道场,从这里走出去的弘法人才不计其数。
他出任省佛协会长,讲经说法,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听闻者无不欢喜奉行。
这些本该被人赞叹、传扬的故事,却轻轻地落在了尘世深处。或许,那些无数人渴求的名利、财富,在他袈裟披肩的那一刻, 已成云烟。
他将名和利,悄悄地放在了尘世最深处,却在云端开出了人间最美的花朵。
你以为他“避世”,他却重生了,出离了人世的一切纷扰与枷锁,如浴火凤凰般涅槃重生。
在尘世深处,在繁华边缘,他身披袈裟,抖落万丈红尘。从此,天地茫茫,唯一颗菩提心清净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