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慈悲意
般若智,行愿路
1973年,他出生于一个佛化家庭,14岁便出家为僧。
21岁那年,他告别了声名赫赫的福建广化寺,仅揣着5元澳币,背着行囊,义无反顾,只身一人,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澳洲。
异国他乡,街头来来往往的金发碧眼,他一袭黄色僧衣,遗世而独立。
他本可以在佛寺遍布大街小巷的福建,高居庙堂之上,自在弘法,安心办道,而他,却选择了最难的那条路。
没人敢想象,一位身无分文、语言不通的僧人,孤身一人,飘零海外,却奇迹般地将佛教打造成澳洲第二大宗教!
国内弘法不易,国外弘法更是艰难,这是一条历经磨难又一往无前的行愿路。
在这个人地两生、对佛教没有认同感的地方,质疑与不解、冷漠与偏见…….成为了他每天的日常。
他如如不动的忍辱功力,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炼就的。
故事的转折,来自2000年悉尼奥运会。
悉尼奥运会上,运动员不仅要面对高强度的训练,赛前不胜负荷的压力也会使精神高度紧绷。为此,澳大利亚政府选择了各界宗教人士,充当“心理按摩师”的角色。
般若法师,也有幸成为历史上首次常驻奥运会的和尚。
“我把佛堂布置得精美庄严, 希望能吸引更多运动员……”
他希望通过布置佛堂环境,用准确的观察和心理暗示等方法,帮助运动员,克服了比赛前夕的恐惧与不安。
不但邓亚萍、王楠等中国名将是佛堂常客,加拿大、英国、荷兰等国运动员也经常光顾。
或许,在成败得失的负重下,一颗如如不动的菩提心,才能带来心无挂碍的沉着冷静。
奥运期间,般若法师每天工作15个小时之多,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日日如此……
也许,他这一生的苦楚与坚韧,让上苍都心怀不忍。
2000年以后,他的弘法路便如有神助……
六年后,当他再次回到这片土地,出乎意料的是,这个职位,仍然为他保留……
从此,在很多突发事件的一线现场,总能看到一袭僧衣,而这个亮黄色的身影,能让无数人感到镇定与鼓舞。
他身穿警察服,肩承佛法轮,他是慈悲的,却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
每次,在路士碰到那些骗人钱财的假和尚,他一眼就能看出来,然后冲上前去,亮出警证,要求对方脱去僧衣,不再骗人。
悲,是菩萨低眉,以无限慈悲弘法度众;智,是金刚怒目,以般若智慧辨别欺诈之行。
悲智双运亦般若,惩恶扬善也般若。
2009年,他创设澳洲第一份佛教杂志——般若周刊;
2015年,他成为澳洲第一位走进国会演讲的和尚;
同时,般若法师还艰辛建立起澳洲第一个放生牧场。
…….
这一系列的“如有神助”,在我看来却是水到渠成的因缘与沉淀。
漫漫行愿路,从南半球到北半球
跨越语言、文化、资金、人才难关
他的身影几乎遍布澳大利亚各大领域
佛教传入澳洲仅百来年
每年增长排第一,成为澳洲第二大宗教
是他,让佛法在许多金发碧眼的人心中生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