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心水 江西庐山东林寺
时间:2022-12-22
我犹豫着端过那一钵饺子,瞬间一阵愣神。那年,我刚刚毕业加入工作小组,做饭的阿姨包了饺子分给大家。当饺子数着个地落入碗里,忘记究竟是何原因,阿姨还丢了脸色给我。那顿饭我未曾吃完,便哽咽着匆匆跑回房间,关着门大哭了一场。旁人未曾发现我的失态,却被关心我的卜师兄看到,于是悄悄发信息问我怎么了。
我自个止住哭,努力地问自己:我究竟怎么了,为何如此失态?我下意识地回复卜师兄——我想家了。那一刻,我才真正平静下来。是啊,我想家了,想得心酸!记忆中,母亲的时光多半是在厨房度过,我的每次回家让母亲的脚步似乎未曾离开过厨房,她恨不能在我逗留故乡的短暂时间内,将自己认为的美食统统做出来让我尝个遍。
我们匆匆赶往助念,师兄们判断,眼前的这位腹水肿患者病情严重,看来真的是要往生了。慌乱中,病人被抬到一间用来助念的屋子,空间相较病人之前的住房要阔大一点,有一张床。
我站在门口,床上的病人紧闭着眼,身体不安地晃动着,一旁的师兄怕他滚下去,站在床边用身体挡着。病人鼓起的肚子分外凸显,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双手在空中不断地挥舞着。那双手,像是用尽所有的力气在挥赶什么;那不安地扭动的身体,又像是一种躲避。那一刻我清楚地感觉到,已经言语不清的他,并不是身体的疼痛,也不是下意识去按压不舒服的某处,而是挥动双手在驱赶着我们所看不到的众生。
我默念着佛号,眼睁睁地看着他,直到身体不动,眼里泛起泪水。等我转头想离开那间屋子,几位老人闻讯而来,立在窗台边合掌为他助念。这些老人脸上布满了老年斑和皱纹,头发花白,不停用手抹着泪。刹那间,我感觉这几位老人的面容仿佛瞬间苍老了好几岁,没有了平日里八卦聊天时精神健旺的样子。看着他们,我眼里蓄满的泪忽然掉落下来。
第一次,而且是在一场讨论吃饺子而未来得及付诸行动的意外中,亲眼看到一个生命的谢幕。
后来读佛学院时,一位刚刚受完大戒的小师父,准备过年期间去剃度师父寺院谢师,需人陪伴同行,我便被一位法师推荐给他。
剃度师父的寺院只有两位僧人,一位在当地佛协任职,天天很忙;另一位瘦瘦小小,专在厨房做饭。因为人少,寺院一般不过堂,饭菜做好后摆在圆桌上,师父们便围在一起吃饭。最初,小师父和我一样过午不食,在某个晚上,他被叫去问话聊天。小师父的师兄弟好几人正好前来,聊着聊着,有人拿起桌子上招待客人的水果招呼他,他就接过吃了。从此,小师父便不再过午不食。
不善社交,又参与不了他们的内部话题。每到晚上,我和师父们客套几句,便一个人留在被安顿的寮房里。从到这所寺院开始,就一直下雨,有时瓢泼如注,廊檐的水淌成幕布。虽只在廊道中行走,但仅有的一双棉鞋还是进水湿透了,后来每天要么脚上套一双塑料袋再穿鞋子,要么干脆躺在床上不出门。尽管如此,但靠床的墙壁贴着瓷砖,上面渗出的水滴仍使整个房间阴冷潮湿。
寺院的早餐是大米粥,外加一点咸菜。午餐的饭菜不多,又常常遇到客人来访,因而我几乎都吃不饱。做饭师父比我更为沉默寡言,即便没吃饱我也不敢指摘什么。而小师父他们晚上在那间招待客人的屋子聊天吃东西,有时还会正经药食。整个寺院,唯有我,常常饿着肚子。
暂住期间,从最初对这所新建寺院充满新奇,到最后时不时地问小师父何时回去。小师父很好奇地问我,才来几天,为何要走?我没敢说实话——又饿又冻。终于在返回当天,寺院齐聚了上百位师父,大众在斋堂一起念供过堂,那天吃的正是饺子。我端着钵,一边狼吞虎咽,一边感慨斋堂的饺子真好吃。
傍晚,在寺院门口路遇小师父,他正在清扫菜地旁的台阶。那片小菜地,被居士阿姨精心打理,所产的蔬菜竟能供数百位大众僧食用。听到我赞叹午斋和饺子,小师父告诉我,那日供僧的饺子是他们包的。并告诉我共包了近五千个饺子,供数百位师父过堂,而所有的馅是他和另一位小师父做的。小师父怕万一大家不吃或多了退回来,于是从早上一直忙到中午,甚至担心到手脚发抖。乍听之下,心疼不已,以前从未认真关注某个事件的幕后,殊不知我们所有的坐享其成,其中都有别人辛苦的付出。
如今,我辗转到了北方寺院。某天晚上打板熄灯时,忽然接到消息,翌日早殿时要去大寮包饺子。像是无数个穿袈裟上殿的日常一样,这天我穿起围裙和师父们到了大寮。这次是为一百多人的午斋包饺子,期间师父们止语,饺子包得迅速,上殿结束,恰好包完。
有师父收底刷盆,有师父帮忙行堂。而脱掉围裙穿起袈裟随众过堂的我,在洗钵水滴落之时,恍然间意识到,不知从何时起,当年那种猛烈到近乎失态的大悲大喜,竟淡然不少。而我的身份,也从当年怀念母亲饺子的世人,恍然间成为一介出家十数载的僧人,并学会带着觉照去生活。
《阿含经》中佛告目犍连尊者:“若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在平日的行住坐卧中,时刻恒起正知的念心,即是“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慼、恶不善法……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今,即便遇到某一种自我的期待落空,失落的情绪乍然出现,我便能马上察觉并放下,转化成为大众服务的心平气和。
想想饺子的渊源中,也是为服务大众而现。谚语云: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传说饺子是医圣张仲景为患烂耳病的贫苦人所开的药方。在战乱不断、灾害频发的东汉末年,张仲景用羊肉、辣椒和驱寒食物为馅做成“耳朵状”的药,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个娇耳一碗汤——“祛寒娇耳汤”,就这样治好了那些流离失所的烂耳病人。为纪念张仲景的善举,后人就在每年冬至做“娇耳”的食物来驱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