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法清流 时间:2022-12-29
上来一共讲了八次,主要是围绕“安住当下”“守一不移”这两点加以发挥说明。其中,特别是“守一不移”这种功夫,是修任何法门都适用的方法;乃至成就世间事业、学习世间技能,都要“守一不移”。不可朝秦夕楚,今天学这样,明天学那样,结果什么也没有学会。“守一不移”这四个字,总结了世出世法入门的口诀。
在四祖大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个法本得到弘扬以前,虽然在佛典翻译中有“守一”这个词,但是把“守一不移”四个字连在一起用来说明专一做功夫的重要性,这样的阐述不多见。直到四祖大师的法本从敦煌石室发现出来,而且在晚近又加以特别弘扬,“守一不移”这四个字才渐为人知,才渐为修行人所用。
不要小看这四个字,这四个字,这一句法语,是十方诸佛菩萨不可能再改动一个字的口诀。我们得闻这种甚深法门,找到这种甚深口诀,要十分珍惜,要知道运用,并且在用功中坚持再坚持。能坚持“守一不移”,功夫一定会有成片的希望。
“守一不移”以后,我们的功夫还要怎么做呢?接下来就是“一念不生”。“守一不移”,没有第二念了,做到正念不断,邪念不起,初步的一念不生就算是落实了。如果说到深层次的“一念不生”,那就是善恶、是非、人我,一切对立的念头都消融了。因为有善有恶,或者说止恶行善,那还是有念,那还不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无念。
无念者,是用智慧观照,不是用识心分别。以识心分别就是有念;以智慧观照就是无念,就是一念不生。
所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切对待的、冲突的概念,在智慧的观照下都泯然不现。
人类的思维,都是以概念来表述思维的结果。概念在佛学里面叫做名言,或者叫做法相。所谓“念”,就是思维活动及由思维活动构成的种种名言分别。心念在识心中此起彼伏,如大海波澜一样没有一时半会儿的平息。所谓“识浪”,就是形容意识之流如同大海的波浪一样,潮起潮落,翻腾不止。这就是所谓的“念”。
佛学上讲“名”和“言”。“名”就是名字,“言”就是语言。我们思维的是什么呢?思维的都是“名”和“相”,一切事物的名字和相状,我们每天脑子里面打转的,就是各种名言、相状,这些就是所谓的妄想、妄念。
为什么说是妄念呢?因为有名无实。脑子里想的事都是从虚妄分别而来,是虚妄分别使得我们的识田得不到净化。识田得不到净化,智慧就无由开发。心田长的都是无明草(无明草者,妄想分别),其结果就是“意地难开智慧花”。心田长满了无明草,意地的智慧花果就无法生长。有此则无彼,这是必然的道理。有迷就没有悟,有悟就不迷。
在开始用功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是什么呢?就是迷与悟、觉与不觉、正念与邪念、善念与恶念在来回地拉锯子,就是在进行一场拉锯战。有时候正念占了一点点上风,那天就起得早一点儿了,上殿准时一点儿了,坐香积极一点儿了,说话也少一点儿了;如果邪念占了上风,表现的形式是什么呢?早上起不来了,上殿到一半了才去,而且总是懒洋洋地,一声不响,坐香又嫌腿子疼,看经书又想睡觉。
我们每个人都仔细地想一想,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与修行的表现,就是思想上善念与恶念在战斗。如果用社会上的说法这叫做“思想斗争”。所谓思想斗争,就是善念与恶念、正念与邪念在那里斗,就看哪个方面斗赢了。善的念头斗赢了,你就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正人君子,成为一个爱国守法的公民;如果恶念斗赢了,善念斗输了,就有可能误入歧途,走上危害他人、危害社会、危害国家的道路。这场思想斗争,把它拿到我们用功的这个过程中来,也同样是如此。如是斗来斗去,斗到一念不生了,那就在修行的道路上彻底地打了一场大胜仗。
“一念不生”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古代祖师将此形容为当下这一念“历历孤明”,和过去的念头没有联系,和未来的念头也没有联系,“前后际断”。前面念头的边缘、后面念头的边缘叫“际”。前念与后念之间失去联系了,中间这一念彻底孤立了,是“历历孤明”,不是糊里糊涂的。做功夫如果做到这种程度,而且能够保任,那就叫做“前后际断,一念不生”。
这种功夫,在我们一般用功的人当中偶尔也会出现,但是不能持久,不能形成稳定的修行用功状态。“一念不生”的要求,就是要使“不续前,不引后,前后际断,历历孤明,一念不生”的状态,保持稳定,保持连续,保持绵绵密密。在这种状态下,开悟的消息就快到了,开悟的曙光已经显露在我们心灵的空间了。
如果不经过这种状态,是否有开悟的可能性呢?应该说也有。像前天晚上我讲到六祖大师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立刻就受到强有力的震撼。那种震撼实际上就是他当时就突破了内心的某种障碍,有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体验。所以他才能够下那么大的决心,不远千里万里北上求法。这是有大善根的人才可能会出现这种稀有难得的精神飞跃。像这种稀有难得的现象,古今中外也很少有人重复过。
当然,悟的层次有浅深。往往即使是浅层次的悟,也能决定一个修行人的命运,也能决定一个人法身慧命的命运。因为有所悟,修行的决心、修行的志向就完全决定了、坚定了,不会再动摇,不会再退步。所以说禅以悟为本,不开悟就不是禅。也可以说,整个的佛法,不开悟就没有实际的受用。我们在念“三皈依”的时候——“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就是要体解大道,就是要彻底地亲身去证悟解脱的无上大道,这就是我们学佛的中心任务。要能体解大道,只有通过修习禅定(念佛、持咒都可以纳入禅定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