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来源:玉泉寺数据中心 当阳玉泉寺

 时间:2023-01-04 

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因地域文化的不同,僧众与印度僧众在着装上也有着很大差异。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僧服也在逐渐变迁。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最初的僧人是如何来着装的。

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依照佛典,除了居士供养的僧衣以外。一般的三衣来源都属于“糞扫衣”。即从垃圾堆或坟墓地上捡来的破旧衣服再缝好来穿。这样是为了表示一者可惜福,二者除自己的贪爱之心,有益于增长道心。

从佛教僧人服装的历史渊源来看,释迦牟尼佛初时规定僧人只能拥有三衣——安陀会、郁多罗僧和僧伽黎。这又是什么呢?让我们来追溯一下。

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在印度,由于天气较为炎热,再加上当时风俗习惯的影响,出家人的衣服十分简单,但是出家人究竟应该有几种衣?这就必须考察衣制的来源。
佛在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订戒律的条文,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范,所以也谈不上衣的制度与规定。除了披着的方法及其式样,跟俗人和外道不同以外,并没有限制比丘应该有多少件衣服。

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后来,在一年的冬季里,佛与弟子们在人间游行乞化,佛陀看见弟子们得到很多布料,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起来既失威仪,而且十分累赘,于是佛陀便计划衣的限制了。

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当天晚上佛陀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

因此,佛陀制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三衣”指的是安陀会、郁多罗僧和僧伽黎。

“安陀会”俗称五衣,是五条布缝成的中宿衣(下衣),做务时穿。

“郁多罗僧”俗称七衣,七条布缝成的入众衣(上衣),为入众或听讲时穿。

“僧伽黎”俗称祖衣,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说法或托钵时穿。

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也有另一种说法三衣之外加上僧只支(覆肩衣)和涅盘僧(裙子)则成五衣。

这也是佛教最早正式规定与一般世俗服装不同的佛教僧侣服装。

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由于汉地天气寒冷,中国僧人仅靠“三衣”是不能御寒的。即使是西来的大德高僧,为度过寒冷的冬季,必须添着其他衣服。根据佛制“许蓄百一长物”的规定,在法衣之外,增加了常服。
在中国,佛制三衣只有课诵、佛事、法会时才会穿著,与印度相差甚远。直到现在,中国的僧服仍是分为常服、法服二类,只是连方袍也成为佛事法会时的服装,而平常所见的就是短褂、罗汉褂、长衫等衣服了。

佛教中国化|三衣的演变

中国僧人的服装在时代中变迁中各方变化都很大,不论在形式、颜色及功能等各方面都相差很远。这体现了中国佛教为适应时代、地域而作出的改变。这种改变开创出汉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也为佛教中国化提供了一种说明。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静瑛的头像静瑛
上一篇 2023年1月5日 下午5:31
下一篇 2023年1月5日 下午6:0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