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原佛 时间:2023-05-16
佛法没有传承,学法就接不上法流,就得不到加持。在传承中,如戒律的传承、法的传承,其中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必须明确,就是“戒从僧受,法从僧得”,这是一个不能动摇的原则。
——净慧长老
◉本文选自净慧长老选集《处处是道场》
佛法没有传承,学法就接不上法流,就得不到加持。在传承中,如戒律的传承、法的传承,其中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必须明确,就是“戒从僧受,法从僧得”,这是一个不能动摇的原则。
戒是佛陀制定的,佛陀将传承戒律的使命交给了僧团,将住持佛法的使命交给了僧团,僧团负有传持如来戒法的使命。僧,至少应该是四人以上的僧团。如果进行说戒、出罪等重要的羯磨活动,那就需要十人或者二十人以上的僧团。戒从僧受,包括三皈、五戒在内。三皈依是根本戒,是建立信仰的开始,是成为佛弟子的基本条件。所以三皈戒必须从僧团纳受,这个根本不能改变,这个根本就是佛法住世的根本。在家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都必须从僧团纳受。在家居士不能接受三皈依弟子,不能传授包括五戒在内的戒法。因为在家居士没有此使命,不能超越这个界限,超越了这个界限就犯了越法罪。
法从僧得。自释迦牟尼佛出世,在有佛法于世间传承的情况下,法必须从僧得。所有传法的祖师都是现僧相。当然,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了得到半偈,即“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两句话,而舍头目脑髓,但那是在无佛之世才有此先例。它体现了诸佛以法为师的精神。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后,传承佛法的责任自然地落到了僧团的肩上。所以在无佛出世之前,可以无师自悟,有所谓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独自觉悟,故称独觉。释迦牟尼佛出世以后,如果说还有人不需要皈依三宝就可以独自悟道,佛说那是自然外道,所得非究竟法。
佛法的传承是佛法的根本问题,我们修行人一定要深刻认识传承的重要性。从个人而言是如此,从一座道场、一所寺院来说更是如此。一座道场、一所寺院,都有其传承。这种传承体现在道场或者寺院的宗风上。宗风所体现的就是一座道场或者一所寺院的传承。昨天上午讲到汉传佛教寺院的四大类,禅、律、讲、净,就是体现了寺院的宗风和传承。从寺院的住持者而言,坚持寺院的宗风,体现寺院的宗风,继承与弘扬寺院的宗风,这是作为住持传法人的根本任务。其他一切事情,都是为实现这个根本任务服务的。如果忘掉了这个根本任务,那就失去了传承,那就没有宗风特色。
佛教从原始佛教开始,就有它自己的宗风。随后,原始佛教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也各有其宗风。大众部和上座部又分出十八部派,每个部派各有其修行方法和见地,所以这十八个部派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能够流传。现在存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之所以能够从佛陀时代一直流传到今天,也就是因为上座部的历代长老坚持了上座部的传承、传统和宗风。
有的学者在研究了印度佛教史以后就说,大乘佛教是从大众部发展而来。这就意味着,大众部把佛陀的教义、把佛教的根本精神加以发扬光大,强调了大乘佛教慈悲与智慧同时并重的精神,发扬了佛陀普度众生的精神,才形成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佛法根本精神的一部分,上座部强调了佛教自我解脱的理念,大乘强调除了自我解脱,也要令一切众生解脱。所以都是由根本佛法发展而来。
佛教传入中国,到了隋唐时期,佛法鼎盛,高僧辈出,各种经论都有专门的师承或者说传承。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佛教,是一个师说的时代。弘扬《涅槃经》的就成为涅槃师,弘扬《十地经论》的就成为地论师,弘扬《摄大乘论》的就成为摄论师,还包括弘扬《楞伽经》的楞伽师,如是等等。师说现象体现了什么呢?就是体现了佛教的不同传承。由师说时期稳定发展,汉传佛教逐步形成了既有系统的见地和方法,又有自己的传法道场的诸大宗派。之所以有宗派的形成,还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各自的传统、传承和宗风。宗者,宗旨。传承从法的意义上体现出来,就是宗旨。根据宗旨形成的宗派特点、思想特点,就是宗风。宗风与传承,都是从释迦牟尼佛以后,历代祖师在修行弘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传统。
我们今天的佛教、今天的修行人,要特别地感恩历代祖师,感恩佛陀的教法,感恩十方诸佛的护念。只有这样,我们的修行才会顺利,道场的成就才会顺利。每一个道场、每一个寺院,都要明确自己的传承是什么?宗风是什么?不要朝三暮四、朝秦夕楚,搞得看不到这座寺院究竟要做什么,究竟要告诉大家一种什么精神。
前不久,《正觉》杂志上发表了冯学成先生的文章《再谈宝镜三昧》,文章中就提到各个寺院的宗风与传承问题。文中特别强调虚云老和尚在当今佛教界的影响,虚云老和尚的这一派宗风影响面很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中到外,都可以看出虚云老和尚的门下继承了老和尚的宗风,发扬了老和尚的宗风。如果说老和尚他本人没有思想、没有传承、没有功夫、没有见地,想吹也吹不起来。他老人家有真实的东西摆在那里,是一份珍贵的佛教资源。冯学成先生讲到,现在江西的云居山、宝峰寺,广东的南华寺、云门寺,河北的柏林禅寺等寺院,都是虚云老和尚派下的大道场,都是在继承和发扬虚云老和尚的宗风。说白了,都是在发挥虚云老和尚一百二十年的人生岁月中所积累的这份宝贵资源的优势。这是一份资源,这一份资源来之不易。
老和尚在他的开示中屡屡强调,要保持我们汉传佛教的特点。比如说到这一件大领衣服,他说这虽然不是佛制的袈裟,但它是中国历代祖师所认可的僧装,是中国僧人所穿的服装。既然历代祖师都认可,认为穿着这件衣服就是现了僧相,僧相就是法幢,就是教化者的形象,所以一定要坚持这件大领衣服。这仅仅是老和尚所说的一点。坚持这一件大领衣究竟有什么含义呢?穿着这件衣服,就知道要珍重自己,就知道这件衣服是体现佛法的,每个人就会自珍自爱。每一位出家众都知道要珍惜这一领长衫和这一领袈裟,就是在继承传统,就是在继承传承。
当然,我们在穿着这件衣服的时候,自己就要经常检点,不可以做出与这件衣服背道而驰的事情。这件衣服就像是一个品牌,这个品牌,需要我们出家人用修行弘法的实际行动,使它不断增值,不要让它贬值。增值了,就对整个佛法的弘扬有利。这个品牌贬值了,就对佛法的弘扬不利,就是在破坏佛教。所以讲到最根本的地方,就是我们佛弟子,包括所有的出家众和在家众,都要想到佛教徒、佛弟子这个称呼不容易。这个称呼就意味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意味着“大慈大悲,大智大慧”,意味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是一个品牌。
有的居士就和我讲到:在家里只要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如法,家里人就会说,看你还是个佛教徒!在街坊邻里如果有一点事情做得不如法,街坊邻里也会以此来加以警策。不能说人家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警策,是一种社会监督。大家都希望作为一个佛弟子的人,要做成好人中的好人、善人中的善人、智者中的智者。能够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这也是佛教能够被社会大众认同的重要方面。社会人士至少会感受到,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形象应该是很高大的、很高尚的。我觉得有社会舆论的监督,对于我们修行更加有利。我们出家众和在家众都要做如是观,才能保持心地的平和,才能产生欢喜心,接受家人和社会的监督,使我们的修行更加进步。
所谓的传承、所谓的传统,不是静止的,不是死的,它也要体现在修行的方方面面、做人的方方面面、做事的方方面面,与生活禅是一样的道理。生活就是现实,禅就是传统,就是传承。我们要用禅的传统、禅的传承来净化现实生活,净化身口意三业,生活禅才不是一句空话。
进入柏林禅寺公众号
点击下拉菜单“净慧长老”→“著作全集”
即可在线阅读长老著作
来源 | 柏林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