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梅天下禅 时间:2023-06-13
净慧长老为声闻禅院落成剪彩
第一讲 禅宗是离相法门
(2010年12月24日上午)
去年的这个时候,因为参加声闻禅院落成典礼的因缘,同大家在这里有过三天关于禅的分享活动。今年,隆振法师又邀请我来为大家主持七天的禅七法会。从农历的冬月十五开始,中国大陆有关的几个道场,都在举行禅七法会。黄梅四祖寺有五个禅七;河北柏林禅寺也有五个禅七;石家庄附近有一座比丘尼道场虚云禅林,她们有十个禅七,从农历的十月十五就开始了;还有河北邢台的玉泉禅寺,也是十个禅七。本来这一次,我是没有时间过来的,但是想到同各位结了这个禅的缘,我自己就抽七天时间来这里跟各位共修。
之所以能下这个决心,也是想到在当前的佛教界,要真正以禅作为一个道场的专修法门,是非常不容易的。不容易下这个决心,也不容易有众多的教界朋友认同。隆振法师在新加坡十几年来,一贯是以指导禅修为己任,坚持不懈地努力,从几个人开始共修,一直到现在有了自己的道场,经常有近百人在一起共修。这种努力,这种固守清淡禅风的精神,甘于寂寞的作风,使我很受感动。所以这次把国内几个道场的禅七,暂时请其他的法师代为主持,我还是到新加坡来了。
在国内几个道场的禅七活动中,人数最多的是柏林禅寺,三个大禅堂,有四百多人同时共修。所以,我在柏林禅寺起了七以后,最后一个七还要回到那里解七,跟大家分享禅的觉悟、安详与自在。
我们这次七天的禅修,上午三枝香,下午三枝香。我准备上午跟大家讲几分钟,下午讲几分钟,晚上就是开放的讲座。讲座一共有六天,准备和大家分享三祖大师的《信心铭》,这是禅宗早期很重要的一篇关于禅的理论和实践的文献。本来禅是离言说、离文字的,一天却要讲三次,哪里那么多的废话呢?主要是想到对禅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实修。认识在佛法来讲就是见地,有了清晰的见地,在实修上就会避免误区,少走弯路,所以古人讲“说通及心通”。说通,主要是讲见地上要清楚,要通达;心通,就是讲实践上路头要明确,不要走弯路,要实修实证。古人讲“说时默,默时说”,言说与沉默是不二的,沉默不要有沉默相,言说也不要有言说相,就能达到说与默的不二。
禅宗是离相法门。离言说相,离动相,也离静相。执著哪一边,都不是禅的真正精神。禅的精神,是不能够把它规定在某一点上,禅是一种灵动活泼的大智慧。禅的这种大智慧,应用无方,随时可以用,也随时可以放下。只知道运用,不知道放下,不是禅圆满的精神;只知道放下,不知道运用,也不是禅圆满的精神。禅的圆满精神是随顺因缘而说,随顺因缘而默,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框架。正因为如此,禅的精神也就很难掌握,但只要掌握了,那就应用无方,神通广大,智慧无碍。所以,禅的根本目标就是悟;悟了以后,自己内心的真如本性显现了,内心的大智慧开发出来了,那才能够真正显示禅的力量,显示禅的精神。
各位都是修禅有素的道友,听过很多善知识的开示,也看过很多禅书。善知识各有方便,书籍上也是如此,各有法门。讲到禅的根本途径、根本法门就是要把一切都放下。放下的意思是什么呢?不执著,不分别。有了执著,有了分别,不但不是禅,也不是佛法。执著分别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妄想,妄想不是从智慧产生的,它是从情识产生的。从情识产生出来的认识,是狭隘的、有相的,是不平等的。如果用这种狭隘的、有相的、不平等的认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那我们的实践也一定是狭隘的。我们世间的一切问题,都是用一种狭隘的认识,指导不平等的实践,这样就会造成许多的矛盾。
整个世间,都想要突破我们认识上的局限性,要找到一种真正符合平等、自由、自在精神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但总是抓不到根本,总在向外求,不知道向内求。向外求,越求越远;向内求,才能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一切唯心,一切从心开始。所以,参禅,修禅,悟禅,最后归结到心上,就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禅的根本就是要明自心、见自性,开悟成佛。明了自心,见了自性,就会有一个平等的认识,也就能够有一个平等的实践。
认识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见地是用来指导功夫的。所谓的功夫,坐在禅堂里就是观照此心,不起妄念分别;走出了禅堂,功夫是什么呢?就是在我们工作中、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以一颗平等的心来指导我们普世的实践精神。所谓普世,就不是狭隘的。普世是一个现代词汇,佛教的词汇就是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智大慧是见地,大慈大悲是功夫。以大智大慧指导大慈大悲,那就是行无缘慈、同体悲。无缘的慈,同体的悲,那就是佛教所说的广度一切众生。所以,禅的根本精神,不仅仅是要解决个人的精神困惑,而是在解决了个人精神困惑以后,在家庭生活中、社会生活中,放光明、驾慈航,普度一切众生。这就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唯一的目标。用平常话来概括,就是要开发大智大慧,实践大慈大悲。(第一讲 完)
净慧长老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