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济群法师 时间:2023-12-03
这些行为来自后天的道德策励
是我们觉得应该去做的好事
既然是好事
难道不应该全身心投入吗
如何使做事和修行挂钩,避免因此落入凡夫心?我在十年前讲《认识菩提心》的时候,就已关注到这个问题。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有两种结果,一是外在结果,即事情本身的结果;二是内在结果,即做事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心行。可能是我执,也可能是无我;可能是贪著,也可能是慈悲。
在这些心行中,有些是表里一致的,显现出来的是自私,其根源也是自私。但也有些心行是错综复杂的,显现出来的是无私,但背后隐藏的却是我执。一个人如果不是有透彻的见地,有很好的觉察力,很难分清其中界限。
比如,自我满足和解脱是否矛盾?
世人所有的追求,无非是满足各种自我需要,包括对名的需要,利的需要,事业的需要,情感的需要、高尚理想的需要,等等。乃至对解脱的向往,也是一种需要。所有的需求,不论内容是什么,都会使我们产生贪著。
对财色名食睡的贪著,主要来自人的本能,尽管不容易放下,但通过学佛调整观念之后,还是容易看清的。而对一些我们认为高尚的事,比如扶贫、助学等利他之举,就不那么容易看清了。因为这些行为主要来自后天的道德策励,是我们觉得应该去做的好事。既然是好事,难道不应该全身心投入吗?同时,这些行为还会得到他人赞许,这又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些事的认同。
在这种高度的认同下,我们根本想不到,即使高尚的事,也会隐藏我执。虽然这件事本身是值得赞叹和鼓励的,但由此产生的贪著却同样危险,甚至更危险。因为我们会以为,它是值得贪著的,它是不需要破除的。
正是这种贪著,使我们产生依赖,进而引发种种烦恼,并最终对我们形成束缚。解脱的特点,恰恰是把贪著一条条解开。最后,你的束缚没了,依托于束缚上的烦恼也没了,才能恢复生命内在的独立和自由。所以说,任何自我满足都隐含着一种贪著,是和解脱背道而驰的。
当然,在学佛之初有所贪著是正常的,只要目标正确,那就是“善法欲”。反之,如果不对学法生起希求,对解脱生起希求,是找不到修学立足点的。但我们要知道,这种贪著是临时的,阶段性的,需要在修行路上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