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群法师 时间:2023-11-02
《心经》中,“观世音”被译为“观自在”,开篇即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菩萨为什么能自在?关键就在这个“观”字。“观”,又名毗婆舍那,即智慧观照。当我们以观智审视身心内外的一切,就能摆脱束缚,自在无碍。
如何培养观照力?就般若来说,有三种般若,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学佛首先要通过闻思经教获得正见,为文字般若。凡夫为无明所惑,看不清身心和世界,对自己产生错误认定,把身份、地位、相貌等暂时拥有的东西当作“我”,进而发展出贪嗔痴,发展出种种错误观念和情绪、烦恼。
然后又会带着这些错误认定看世界,所见都是被自己处理过的,并不是世界真相。但我们往往执著于此,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实,佛法称之为我执和法执。这种执著遍一切时、一切处,又称“遍计所执”,是一切烦恼的源头。因为烦恼,就会造业;因为造业,就会轮回。生命的迷惑系统就此开展出来。
佛法强调如实见,就是引导我们摆脱误解,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宇宙人生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佛就是在学习正见,开启智慧。
佛教虽有汉传、南传、藏传三大语系,种种宗派,但核心正见是一致的,就是无常无我、诸法唯识、缘起性空,及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我们通过闻思掌握了文字般若,知道应该如何看待身心内外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接受并运用这种认识,替代固有的错误知见,以智慧思考人生,解决问题。
接着要将闻思正见转化为观慧,这就离不开止的基础。所谓止,即持续、稳定的专注,需要通过禅修来训练。我们可以选定佛像、佛号或呼吸作为专注目标,系念于此,不断训练。当妄念逐步平息,内心就会生起了了分明的觉知力。
进而以这种觉知力观察每个动作,每个念头,如实看到色身只是色受想行识的假合,其中是没有我的;同时看到心念是无常变化的,看到一切感受最终都是苦因。虽然看到一切,但不带任何情绪。这就是观照般若。
随着观照力的增长,贪嗔痴就得不到支持,将逐渐被消融,被瓦解,使生命越来越自在。
观自在菩萨就是通过观照,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一般的观照力,而是甚深般若。平常人也在禅修,也在培养观照力,但不是行深般若,只是意识层面的观照力。必须超越意识,才能进入实相般若,才是甚深般若。
当然在观照般若的层面,也能照见五蕴皆空。但这个空是不透彻的,只是在世俗谛的角度,了解到一切都是因缘假相,其中没有自性。如果契入甚深般若,就可以直接照见五蕴的空性,所谓当体即空。然后安住空性,摆脱一切痛苦。这就是观自在菩萨的修行。
大家现在还不是观自在菩萨,还不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可以先从观照般若着手。只要我们往这个方向精进努力,随着观照般若的增强,一定会越来越安然,最终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正如《心经》所说,“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值此殊胜日,祈愿观音菩萨慈光遍照,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得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