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群法师 时间:2024-03-09
所谓定
就是让心持续、稳定地安住
使妄想不再活动
禅修的重点不外乎调身和调心。调身固然重要,但只是禅修的助缘,目的是为了调心,这才是修行的关键所在。调心有三个层次,首先是选择对象,培养专注和觉察。比如我们经行时,把心安住在走路的动作上,对“抬腿、移动、落腿;抬腿、移动、落腿……”的每一个变化清清楚楚。比如修皈依时,可以将佛陀名号作为所缘境,轻轻默念“佛陀、佛陀”,把心安住在名号上。在做事中修行也是如此,比如洗碗,洗碗是你的所缘;拔草,拨草是你的所缘。总之,选择没有副作用的目标即可。尤其在修行初期,所缘必须单纯,不易引起情绪变化。如果选择自己特别喜欢的,容易生起贪著;如果选择自己特别讨厌的,则会调动嗔心。
我们在座上禅修,可以将出入息作为所缘,保持自然的呼吸状态,然后专注于此。《大念处经》对此有详细阐述,呼吸长的时候,知道呼吸长;呼吸短的时候,知道呼吸短;微息时,知道这是微息;全息时,知道这是全息……总之,当下的呼吸是什么状态,你就觉知这是什么状态,不增不减,清清楚楚。如果在经行,就把心安住在走路的每一个动作;如果是做事,就把心安住在做的事情上。所谓定,就是让心持续、稳定地安住在所缘目标,使妄想不再有活动机会。
九住心讲到,要从内住、续住、安住、近住,到调伏、寂静、极寂静、专注一境,最终达至等持。但禅修时,心不会那么听话。因为散乱本身就是心的习惯,不是一打坐就能平息妄想的,多数人都要经历反反复复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治两大问题:一是散乱掉举,落入念头或情绪中,东想西想;一是昏沉迟钝,对当下的身心状态不知不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保持觉察。初期禅修的重点,不是去研究所缘对象,而是以此为目标,来训练心的安住和觉知。有了这个参照,当心偏离目标时,我们才会及时发现并调整,让心走出无明、昏沉、散乱掉举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