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群法师 时间:2024-03-22
因为强烈的执著
所以被卡在影像和念头中
无法走出
禅修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所缘目标保持觉知,还要对禅修时的心理活动保持觉知,要清清楚楚地知道当下在发生什么。但只是知道,并不进入评判系统,不刻意地思维分别。也就是内观禅修所说的不贪著,不留恋,不评判,不拒绝。
这点和禅宗修行有相通之处。三祖的《信心铭》中,开篇即是“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至道,即最高的道。真理其实没那么难,因为它本来就在那里,每个人都具足认识的潜能。但只要开始分别拣择,难免会落入二元对立、是非评判,落入意识的分别系统,就和真理背道而驰了。
如果我们已经体认大道,其实分别也没关系,那是差别智的作用。正如《维摩经》所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安住在空性层面,是知分别而离分别的。而凡夫的分别往往带着强烈的执著,就会卡在二元对立的世界,无法体悟清净本心。
为什么禅宗重视生活中的修行?因为禅修就是一种心法,是让我们认识心的本来面目,然后把这样的正念带入生活,面对每个人、每件事都能带着觉察,保有清明的状态。这种觉察使我们不会陷入所缘,因为它和境界是有距离的,不会落入执著,也不会被分别所干扰。进一步,还能平息妄念。
禅修面对的问题无非是两类,一是内心呈现的影像,一是种种心念活动,包括烦恼、情绪等。其实人都是活在影像和念头中,因为看不清,就会被卡在对影像和念头的执著中,无法走出。
事实上,这些影像和念头有多大力量,和我们的在乎程度有关。你越是在乎的,在内心累积的情绪力量就越大,产生的干扰也越大。
中国历史上,《金刚经》《心经》之所以会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经典,就在于其中传达的空性正见。当人们了解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能在不同程度上化解外境和内心带来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