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群法师 2024年07月08日
处处为自己,必患得患失
事事想他人
烦恼则无可乘之机
作为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菩提心的特点在于希求,即《瑜伽师地论》所说的“如是发心定自希求无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是故发心以定希求为其行相”。
从希求的角度来说,这和“我要买房子,要买汽车”的用心方式是同样的,区别只是在于愿望的内容。常人的希求是出于欲望,属于众生的本能,而菩提心的希求是为了利他,是“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众生解除轮回痛苦”的愿心。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利他?众生和我有什么关系?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很多众生是没感觉,甚至不喜欢的,怎么说服自己去利益他们?这是发菩提心的难点所在,必须从观念和心态来调整。
我们通常觉得,发菩提心只是一种利他行,和慈悲有关,和个人解脱没有必然的关系,所以老实念佛就够了,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做种种利他行,不是浪费时间吗?这就使得很多学佛人在行为上有浓厚的自了成分,也使大众觉得佛教是消极的,对社会没什么用处。原因就在于,我们对利他的认识严重不足。
事实上,利他不仅能长养慈悲,和解脱也关系密切。我们现有的人格,乃至烦恼、生死、轮回,都是以我执为基础的。有些人虽然在念佛,但没有正确发心,一心只是为了自己,所以碰到一点不如意的事,和自己抵触的事,还是会生起种种烦恼,根源正是在于我执。
如果每天总想着自己,就会使我执不断得到强化。而利他的修行恰恰可以弱化我执,把对自己的关注转向众生,多想众生一分,相应的,就会少想自己一分。
但这么做的前提,必须是真正而非相似的利他。所谓相似的利他,就是通过利他善行,使我执变得更高尚。用社会上的话来说,就是作秀式的善行。如果这样的话,利他将成为增长我执的另一种方式。
发菩提心必须是纯粹的利他,不论动机还是行为,完全以利益众生为目的,没有丝毫为了自己。当一个人处处为自己打算时,才会患得患失,烦恼重重。反之,当一个人全心全意地想他人所想,做他人需要的事,其实是没时间为自己烦恼的。这么做的过程中,我执自然会被弱化,从而在根本上扫除解脱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