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群法师 2024年07月11日
新西兰当地时间7月4日下午,在奥克兰市中心举办了一场论坛活动,济群法师受邀出席本次活动并开展《心经的生死观》主题讲座。之后,和嘉宾们就“如何正确面对生死”的话题进行交流,并解答了现场来宾的提问。
来自慈怀社区的Dr. Chloe Bangs和Lana Petrovi,来自Mercy Hospice的Dr. Carol McAllum等专家,在论坛中介绍了他们在引导人们接受生命自然规律、减轻痛苦和追求临终内心平静等方面做的许多努力。
济群法师对此表示赞叹,无论从社会或者个人来说,生命关怀都是非常重要的。随后法师开示了《心经的生死观》,为“如何正确面对生死”提供了一个更超然的东方视角,为从事相关工作的慈怀社区志愿者们提供了深刻的认知基础。
古人说的五福临门,包括了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种福报,我们通常很喜欢前面四个,却对最后一个“善终”避之唯恐不及。
济群法师说:生活在浮华世间,多数人每天忙忙碌碌,都是在关注“生”的问题,关注现实问题,仿佛死亡、疾病和我们没有关系,通常不去关心。我们整个社会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教育,导致人们一旦面临重大疾病或者死亡降临,往往会无所适从、手忙脚乱。敢于直面生死的人,会认识到死亡也是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不仅仅要过好生活,也要知道当我们走向死亡的时候,要如何更好地度过这个环节,这对我们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正确面对生死?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这个问题需要更多人来关心,而不是回避。不少人对临终的态度多半是回避,一旦面临重病的时候,没办法接纳,就拼命抢救,导致最终在折磨中死去,在不舍中离开,非常痛苦。所以,建立正确的医疗观和死亡观非常重要。能够安详地离开人世,确实是人生的一大福报。
要建立对死亡正确的态度。态度很重要,没有正确的态度,死亡一定是非常痛苦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无论患者还是家属,往往都不愿意接纳死亡。万物有生必然有死,我们居住的星球本身也有成、住、坏、空的阶段,所以死亡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现象。
佛陀时代,有个妇人家里孩子死了,她无法接受,每日痛哭,抱着死去的孩子到处求医,最后找到了佛陀。佛陀说,我可以救这个孩子,但我需要一种火,这个火种需要来自没死过人的家庭。于是妇人挨家挨户去问,结果,家家都死过人。后来,这个妇人释然了,放下内心的执念,接纳了死亡是生命的一种正常现象。
我们要知道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要认识到生命是有过去也有未来的。信仰的意义有两方面,一是要让人“生”得更好,能有智慧地生活;二是要让人“死”得更好,未来的生命能够增上。佛法中,经常把“死”当做修行的提醒。佛教认为人的身份非常可贵,因为人身有苦有乐,又有理性,当人在摆脱痛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寻求真相: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思考就有可能找到生命的真相,开启智慧宝藏,实现自我拯救。
在拥有人身的时候,想让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不仅仅需要生活,还需要修行。死亡是一定的,但什么时候死是不定的。这一生绝大多数人是稀里糊涂地来,稀里糊涂地走,非常被动。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生命真相,拥有对未来主动选择的能力。这种人生态度是非常积极的,不是消极的。
佛法如何看待生死?佛法认为:生命像大海,今生是浪花。每个生命都有两个层面,从有限性的角度来看,这一生很渺小短暂;但心也有无限的广阔,因为心的本质跟宇宙是链接的,心是无限的,宇宙也是无限的。
所有曾经发生过的事情,都会在我们生命中发生累积,这种积累又会对未来的生命构成影响。所以,生命关怀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建立善的念头。最后关头的心理引导,是要帮助他回忆自己这一生做过的善事,引导他心生欢喜,激发内心的善念。
这种引导可以根据不同的宗教进行,对信佛的人就可以念阿弥陀佛,这时心会自然产生善念。佛教的心性理论,可以让我们对生命的了解越来越深,了解除了意识层面还有潜意识层面。究竟什么代表我?身体、想法、情绪、地位,都是经不起解构的。我们这个身体结束了之后,是不是“我”就不存在了?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其实“生死”只是一种假相。禅宗有很多“坐脱立亡”的故事,修行好的人死时会很自在,就像脱一件衣服一样。
《心经》全文只有260字,频繁用到三个否定词:空、无、不,告诉我们要用“缘起性空”的方式认识物质世界,“无无明……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要认识到一切现象都是条件关系的假相,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包括生死也是假相。
佛法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奇妙,一个是“假”,一个是“幻”。假,不是真实不变的有,也不是没有,所以是假相;幻,是生灭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我们对世界总是有永恒的期待,因为我们接受的所有教育,都是在不断向外在世界寻找依赖:希望身体长命百岁,爱情天长地久,事业千秋万代。但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变化的,我们要认清现象背后的真相,认清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是空性。现象总有生灭,但我们通过修行可以超越这些现象,看到空的本质,就是觉悟的本心。
我们内心感受到的所有念头,只不过是心灵天空的影像。生死的本质是空的,有禅修的能力,就能体会到内在的觉性。通过禅修,我们的心能跟这些念头保持距离,有能力从现象里跳出来,感受当下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安住在觉知中。《心经》让我们去认识生命内在还有不生不死的心。一旦能够体会到这种心,生死的变化对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了。
对于禅修的人而言,死亡是解脱的机会,前提是需要有修行。当然,解脱的机会也不只是死亡的时候有,其实每个人每天都有。我们的心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的,一个心理活动发生了,下一个还没产生,这个空隙就是机会。我们的心就像无云的晴空,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活在晴空里,而是活在云彩里,活在念头里,所以无法认识本心。禅修要做的,就是从念头里跳出来,开发我们的觉知力,在做的过程中同时保持清清楚楚的心,像一潭清澈的水一样,清清明明。
我们平时活在各种情绪和念头里,现在要开启觉知的力量,认识到这颗心是非常空旷、清明的,不再活在各种心理活动中。虚空中的云彩有起有落,但虚空一直都是那样。生生灭灭的世界,总是会给我们带来伤害。如果我们活在虚空里,而不是活在云彩里,就要通过禅修,训练自己不再被心灵天空中的云彩遮蔽的能力。当我们开启内心的觉知力,就能从生死现象中跳出来,观照这些变化,并不会被其影响。
最后的论坛环节,济群法师说,生命关怀是文明社会先进的表现,这不仅仅是现代问题,也是古老而永恒的问题。建立对生命归宿的认识离不开宗教,虽然各种宗教对死亡的解决方式不同,但却一直是宗教要解决的问题。
参与论坛的医护人员们在认真聆听法师的开示后,又和法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真诚表示:我们确实需要学习佛法的智慧。
此次济群法师受邀到访新西兰,参加了多场面对不同领域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认识心性的层面上,东方智慧文化是很有优势的,希望用佛法智慧为现代人解决各种问题,也为当地信众带来更深刻的心灵启迪。
此时正是奥克兰的雨季。论坛结束时,一场大雨也刚刚结束。
雨收云散,晴空如洗。南太平洋上一道彩虹横跨天际,架起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