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金刚经》,做人不太“二”

来源:慧韬 济群法师 2024年07月19日

读懂《金刚经》,做人不太“二”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庆祝90周年

系列弘法讲座

“大家知道有一句调侃的话叫什么吗?”一句令人错愕的问话,让居士林观音礼堂线下、线上近700人的耳朵都竖了起来。

7月14日是济群法师为“新加坡佛教居士林90周年系列弘法讲座”做的最后一场讲座,题为:《金刚经》的智慧。

这一家喻户晓的经典带来的大命题,法师曾经著书《超越“二”的智慧》进行详细解读。而在这时长仅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法师却去繁就简、从“个人”开始说起:“这句调侃的话,就是说你这个人太‘二’了!”谈笑间,法师从佛法的角度解释:“二”就是对二元世界的执著。因为执著二元世界,所以这个人世间才会有各种对立、冲突和烦恼,所以一切的冲突都跟二元对立有关系。

佛法里有一个最高的法门叫“不二法门”。简单地说,就是不要“二”;究竟来说,就是要超越二元对立。

“超越二元对立可不容易哦!因为凡夫都是活在对二元执著的思维里,所以我们是被卡在这个二元世界里,不得自由,不得自在。”法师指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思想,就能帮助我们打破对二元对立的执著。

鉴于《金刚经》所蕴含的智慧十分深奥,故而法师通过五个方面的“认识”带大家领略般若智慧的殊胜奥义。

法师跟大家分享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金刚经》和禅宗的关系。

说起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每个宗派都是祖师大德们根据某一部分经典建立而来,唯独对于“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来说,似乎跟经典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当年达摩祖师来到中国,在传承弘扬禅宗的同时,也传了四卷《楞伽经》。

“从禅宗的角度来说,这个叫作‘藉教悟宗’。教,代表着通过经教的学习,帮助我们获得空性正见;并籍此来印证自己内心的体悟,也就是有个标准——印证你的开悟到底是真还是假。”

禅宗传至四祖后,逐步开始重视《金刚般若经》,“四祖叫大家要经常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就是要开智慧,用智慧来到达彼岸。到了五祖弘忍则更是鼓励弟子们要读诵《金刚经》。而六祖慧能就是因为听到有人念《金刚经》心即开悟了。”待五祖给六祖传法时,开示的也是《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大悟。因而,在六祖修行悟道的过程中,其与《金刚经》有着深厚的因缘,并留下了禅宗最重要的著述《六祖坛经》。

“我在解读《坛经》的过程中发现,其实《坛经》是对《金刚经》最究竟的解读。”法师指出,《坛经》的第二品般若品,一开头就解释什么是“摩诃般若”,即表明《坛经》的重点就在对般若智慧的开发和体认上。

根据《般若经》成立的宗派三论宗,最重要的三部论典有《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些经典的核心就是讲“无自性”“空”,也就是如何正确认识“空”和“有”的关系。“讲空的目的,就是要空掉、要扫除我们内心的我执和法执,然后开显般若智慧,这才是关键所在。”法师进而发现,《六祖坛经》的重点其实就落在如何去认识、开显般若智慧上。“所以,在《六祖坛经》的般若品里一开头就讲到: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般若品》中又进一步解释“般若”到底是怎么样子的。“我想大家肯定也很有兴趣:我们修行要体认的这个般若智慧到底长什么样子?它有没有什么特征?”法师说到,其实《六祖坛经》一开始就用虚空来做比喻,解释“摩诃般若”的“摩诃”就是大的意思,意即心量广大,犹如虚空。“平时我们都活在一个念头里,所以世界就变得非常狭隘。其实我们原本具备了般若智慧,我们的本心就像虚空一样空旷,没有边际。所以,心的无限是我们体认智慧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特征,虚空是无相的。也就是,我们要体认的般若智慧也是无相的,也具有空的特点——空旷、无限、没有边界。心的本性同样如此,但心与虚空又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虚空是无情的,而心是有情的。“所以,当我们去体会心的空旷、无限时,你怎么知道心是空旷无限的啊?是因为,在空旷无限的背后,还有一种了了明知的作用。”这个了了明知的作用,就是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

“这个了了明知的心能生万法,能容万法,同时又能朗照无住——朗照一切,但又心无所住。”《坛经》在解释了般若智慧的同时,告诉我们,修行所要去开启、体悟的是这样一个心。

就像歌曲《醒来》中所唱的“从迷到悟,有多远?”学佛可能要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从众生到成佛,有多远?

“通常我们会觉得,佛菩萨是无量功德、无量庄严,是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的。而我等愚下凡夫,业障深重,这个差距实在太远了!所以我们就对成佛也不是那么有信心了。”

对于这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法师觉得,首先要搞清楚的是佛跟众生的相同点和原始分歧到底在哪里?“相同点就是在佛性上,每个众生都有觉悟的本性,在这一点上,十方三世诸佛和六道一切众生是无二无别的。所以我们要想到我们的生命里边有这样一种觉悟的潜质。同时还要认识到,这种觉悟本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法师认为,这一见地能给我们在成佛的修行上提供极大信心。

另一方面,佛与众生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就在于迷和悟,在于明与无明。因为无明,使得我们看不清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就会对自己的生命产生错误认定。一旦有了误解之后,我们就会去相信自己的认识,并执著于此,由此产生种种烦恼。所以佛教里面讲我执、法执,我执就是对自我的执著,法执就是对世界的执著。

学习佛法智慧要做的就是点亮每个人生命内在的心灯,开启内在本具的自我拯救的能力。“要开启般若智慧,然后才能‘波罗蜜’,到彼岸——从轮回的此岸到达觉醒的彼岸,从迷惑的此岸到达觉悟的彼岸。所以,此岸和彼岸不是时空的距离,而是一种心理现象。”

所以,修行的过程无非就是要去认识我们的本心,从认识到熟悉;然后不断地去除串习,内心就会不断地摆脱这些迷惑烦恼,真正体会到寂静与清凉。“般若波罗蜜”就是要以般若智慧来完成轮回生命的改变,到达觉醒的生命。这就是这部经的题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给我们揭示的宗旨。

在佛教里,《金刚经》属于空宗的体系。

那么,这个空该如何认识呢?法师认为,在佛法里,中观宗讲空是最透彻的。“中观的重点就是通过缘起来说明无自性、空,其他宗派可能多少都会存在自性见。”中观告诉我们,一切事物的存在,从内在的身心到外在的世界,都是一种条件、关系的假相,离开条件、关系,没有任何一个不变的存在。

法师结合《心经》来说明:《心经》只有260个字,这里面有3个字用得最多,就是“空”“无”和“不”。“我发现这三个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否定词。否定什么呢?其实并不是要否定现象,它要否定的是自性见。”

再看《金刚经》,“空”“无”“不”字出现的并不多。《金刚经》所建立的是菩萨道的修行,一开始给我们提出来的起点就很高。“《金刚经》所提出的菩提心不是一般的菩提心,而是胜义菩提心。所以,如果菩萨在度化一切众生的过程中,同时能认识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即体会到众生的本质就是空性。当你能体会并安住在这个空性中,你才有可能不落入对众生相的执著。”

“我发现,《金刚经》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行,始终伴随着两种提醒,一个是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另外一种提醒就是对事情本身的提醒,即做每一件事时,都要体会到事情的本质是无自性空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缘起的。”

法师认为,虽然都是讲空,但是侧重点不一样:《心经》是偏于自身的修行来完成空性的修行,而《金刚经》则是偏于在菩萨道的修行中来完成空性的体悟,让我们不要进入到我执和法执。

在凡夫的世界里,对一个人的认识总离不开外相,也就是“长什么样子”。即便是对佛陀的认识,我们可能也会执著于佛相:佛陀到底长什么样子?究竟什么能够代表佛陀?

法师讲到“丹霞烧佛”的故事:相传,丹霞禅师某日来到一座寺庙挂单。晚上天寒地冻,为了打坐,把庙里的佛像搬下来烧了烤火。第二天寺庙住持十分郁闷,问其为何把佛像拿去烧火?丹霞禅师说:我要把它烧出舍利来。住持说:佛像怎么能烧出舍利啊?答:烧不出就再多烧几个看看。

法师指出,祖师大德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帮助我们破除对相的执著,去认识真正的佛到底是什么。

如果佛像不能代表佛陀,那么佛的身体能不能代表佛陀呢?

佛经中记载,当年佛陀到兜率内院为母亲说法,数月后回到人间。莲华色比丘尼为了第一个见到佛陀,以神通力化作转轮圣王的模样来见佛陀。然而佛陀却说:第一个见到我的是须菩提尊者。因为能观空、无我的解脱法门,才是礼佛的实质意义,见到佛的法身才算是真正的见到佛。

“我们看到《金刚经》里面讲‘不应以身相见如来’,也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什么叫诸相非相呢?就是认识到相的本质,体悟到一切相的内在的空性,而空性是超越于实相的。”

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及化身。如何认识这三身?法师根据《坛经》的思想给出思路: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

然而,《金刚经》里也讲无相,实相者即是非相,就是超越一切相。“佛陀即使具备无量功德,但到了80岁,无常的色身也是要死亡的。”法师提醒,佛陀之所以为佛陀,是因为他体悟了圆满的智慧和空性。所以对于佛身,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世人做事总会追求一个结果,成佛的修行同样也会想象结果会是什么样的?比如:放光动地,无量功德,或是神通妙用等。法师一针见血:“这都是属于有相的、有所得的东西。”

那么,佛陀所证得的、或者体验到的结果是什么样子?《金刚经》给出的回答是: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实无所得,也就是没有得到什么。

“其实,如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真正体悟到的就是空性,是空明不二的心。”法师指出,空的特质就是无相的特质,它不是以任何的现象存在,所以六祖慧能的悟道偈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陀所要体认的心具有空的特点,是本来无一物,是了不可得的。但这种了不可得并不是像虚空一样的顽空,而是除了空以外还有明,还有了了明知。这个了了明知是超越二元对立、超越能和所的。

在成佛的修行中,要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自性的,比较容易领会;但对于信仰对象,包括佛果、佛身的认识,修行的目标等,会更易产生执著。“这种执著也一样会障碍我们的修行。就像你把沙子放在眼睛里,和把金子放在眼睛里,感觉一样不一样?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凡是有执著,不管是对世间的执著也好,还是信仰上的执著也好,都会成为我们修行上的障碍。”

《金刚经》的特点是,不仅仅要打破凡夫对世间的执著,同时要打破对信仰上的执著。“只有把凡夫心空掉了,把有所得的心空掉了,我们才能真正体认到空性。”

当然,这并不妨碍修行所能获得的无量功德,“《金刚经》一共有七处在校量功德,佛陀说着说着就会做一下广告:一个人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用恒河沙数的生命布施,所得的功德再大,都不如受持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大。外在的财富再多也是有限的;而一个人能够开启般若智慧、体证空性,究竟解除生命的迷惑和烦恼,对生命才具有究竟的、永恒的意义。”

对法师精妙的开示仍意犹未尽,讲座结束后,台下信众们踊跃提问。

在法师妙趣横生的答疑后,居士林副林长陈家发先生上台为济群法师赠送纪念品,并致辞感谢法师远道而来为信众说法,对于法师在讲座中开示的人生智慧及修学次第铭记于心,更期盼法师能再次到来为众弘法。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三三两两的头像三三两两
上一篇 2024年7月22日 上午11:35
下一篇 2024年7月22日 上午11: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