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祖道影 2024年07月26日
来源:《宗镜录》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问。归命三宝。是仗他胜缘。四谛法门。依真俗二境。乃至三乘三藏。六度六通。三十七品助道之门。十八不共果位之法。云何总归一心正义。而悉圆通。
答。诸圣以无为而得名。圆修以无作而成行。不分别诸境。是真调伏心。了一切法空。则常在三昧。超日三昧经云。知色心空。得佛何难。斯之谓矣。故知一切诸法颇有不由心者。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无不具足。且论三宝。义广恒沙。今依古德。约五教门。略论同别二种三宝。
一约观别论三宝者。一小乘。以妄心即空为佛宝。寂灭为法宝。无诤为僧宝。二大乘初教。妄心不可得为佛宝。离思惟为法宝。无我为僧宝。三终教。妄心无自性。无碍自在为佛宝。以是寥廓名法宝。以无所求为僧宝。四顿教。以妄心本无生为佛宝。绝念为法宝。无分别为僧宝。五一乘圆教。以妄心起无初相不动为佛宝。以无非是为法宝。以无非是为僧宝。
二同体三宝者。一小乘。约立事就义门。以末归本故。佛体上觉照义边为佛宝。轨则义边为法宝。违诤过尽为僧宝。二初教。约会事从理门。以能见三宝差别相即平等故。以真空为佛宝。此空离自他为法宝。此离无二为僧宝。三终教。约理事融显门。以即事中有理。理中有事故。以本觉为佛宝。恒沙性德为法宝。性德不二为僧宝。四顿教。约绝相理实门。以三宝无为相与虚空等故为佛。佛即是法。法即是僧。五圆教。约融通无碍门。以法界诸法。无不是宝故。以觉故。
约义而论皆佛宝。轨则而言。无非是法。和合而言。无不是僧。是以不动真心。成一体三宝。虽约机开五教。随智各不同。然不离一心门。而分同别理。所以教中。但云自归依佛等。终不云归依于他。故云自性不归。无所归处。夫归者。是还原义。众生六根。从一心起。既背自原。驰散六尘。今举命根总摄六情。还归其本一心之原。故曰归命一心。即具三宝。
夫一体三宝者。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觉照。即佛宝。心体本自性离名法宝。心体无二即僧宝。思益经云。知法名为佛。知离名为法。知无为名僧。是菩萨遍行。知法名为佛者。即是真佛法身如来。佛即是法故。法即是佛。亦犹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次应问言。法即是佛。于义已解。何者是法故。次句云。离即是法。以一切法本性离故。心体离念。即是觉故。次应问言。法本自离。则无所修。何得有僧。次解云。知无为名僧。无为即法。法本自离。由知无为。故得成僧。
故大品经云。由知诸法空。分别须菩提等。故大般若经云。般若甚深。知一切法本性离故。又文殊云。如佛世尊。堪受供养。以于一切法觉实性故。是故经云。如实觉一切法。名为大舍。释曰。于一切法见心自性。即是如实究竟之觉。即是顿成佛义。三宝常现世间义。真实慈义。同体悲义。大喜舍义。具足檀波罗蜜义。一切愿行成就义。
又璨大师问可大师曰。但见和尚。即知是僧。未审何者是佛。云何为法。
答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若有不信如上所引祖佛诚言。一体三宝归依自心之旨。不唯后果永堕泥犁。亦乃现受人间华报。如大涅槃经云。佛告迦葉菩萨。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人分别三宝。于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别之相。所以者何。于佛性中。即有法僧。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别说三归异相。又云。若有不识三宝常存。以是因缘唇口干燋。如人口爽。不知甜苦辛醋咸淡六味差别。一切众生。愚痴无智。不识三宝是长存法。是故名为唇口干燋。复次善男子。若有众生。不知如来是常住者。当知是人则为生盲。若知如来是常住者。如是之人。虽有肉眼。我说是等名为天眼。
又若决定直心信伏。入宗镜中。于刹那间念念见一心三宝。常现世间。或障重遮深。任经尘劫。终不省信。尚不闻三宝之名。岂遇一真之道。如法华经偈云。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一心欲见佛。不自惜身命。时我及众僧。俱出灵鹫山。我时语众生。常在此不灭。以方便力故。现有灭不灭。乃至是诸罪众生。以恶业因缘。过阿僧祇劫。不闻三宝名。诸有修功德。柔和质直者。则皆见我身。在此而说法。故知亲见佛亲闻法人难得。阿难二十年为佛侍者。尚不见佛面。唯观救世者。轮回六趣中。又但与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大宝积经云。实行沙门。以正法身。尚不见佛。何况形色。以空远离。尚不见法。何况贪着音声言语。以无为法。尚不见僧。何况当见有和合众。
又舍利弗。问诸比丘。汝等从何闻法。答。无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从是闻法。又问。汝等为谁弟子。答。无得无知者是彼弟子。是以悟者方知。非言所示。又心为苦实际。名苦谛。心性无和合。名集谛。心本寂灭。名灭谛。心本圆通。名道谛。观心空。出声闻乘。观心假。出菩萨乘。观心中。出诸佛乘。观实相心。非色非心。不同顽碍。故非色。不同受等妄情分别。故非心。非色非心。以为戒体。出律藏。广博严净经云。若能持此经。具足一切戒。金刚三昧经。明悟本觉者。佛言。如是之人。不存二相。虽不出家。不住在家。虽无法服。虽不具戒。能以自心无为。自恣而获圣果。
大宝积经云。文殊师利言。一切诸法。毕竟寂灭。心寂灭故。名究竟毗尼。又云。若不得心。则不念戒。若不念戒。则不思慧。若不思慧。则无复起一切疑惑。既无疑惑。则不持戒。若不持戒。是则名为真持戒也。文殊师利所问经云。若以心。分别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萨犯波罗夷。菩萨璎珞本业经云。一切菩萨凡圣戒。尽心为体。是故心亦尽。戒亦尽。心无尽故。戒亦无尽。大乘千钵大教王经云。一者如来一切心法。金刚自性。本来清净。毕竟寂灭。菩萨若于大乘性中。能持十重戒者。觉心真净。了见心性无染无著。是故菩萨能持十重戒者。是则名为不坏毗尼。
又一切善恶等法。可轨可持。出经藏。观心能研妙义。出论藏。是以檀因心舍。圆清净之施门。戒因心持。成自性之净律。辱因心受。具无生之大忍。进因心作。备牢强之进门。能观心性。名为上定。则禅因心发。般若灵鉴。穷幽洞微。则智从心起。即六度门。故经云。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何者。经云。无可与者。名为布施。岂心外有法。可住相耶。经偈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宁执事法分持犯耶。经云。忍者。于一刹那尽一切相。及诸所缘。又云。何谓菩萨能行忍辱。佛言。见心相念念灭。岂可伏捺自心。对治前境。而为忍受耶。经偈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又云。何谓菩萨能行精进。佛言。求心不可得。宁著有为。妄兴劳虑耶。
经云。不见心相。名为正定。岂避喧杂。而守静尘耶。经云。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宁外徇文言强生知解耶。是知心外见法。尽名外道。故经云。外道乐诸见。若直了自心。则不为诸见所动。如经云。菩萨无所见者。即无所有。无所有者。则一切法。夫言无所见者。非是离一切法。云无所见。即见一切法。而无所见。以无所有。即一切法。一切法。即无所有故。首楞严经云。法法何状。所以经颂云。若能除眼翳。舍离于色想。不见于诸法。则得见如来。大足法师。临终题壁偈云。实相言思取。真如绝见闻。此是安安处。异学但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