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之时,到底还要不要忍?

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2024年08月14日

忍无可忍之时,到底还要不要忍?
忍无可忍之时,到底还要不要忍?

在“六度”中

布施、持戒、精进、禅定、般若

听起来就很有感觉

但“忍辱”就真让人有点为难

俗话说,忍字心头一把刀

如果面对别人并无道理的羞辱

为什么要忍? 怎么忍?

会不会忍出内伤?

忍辱

不是叫人强忍屈辱

   而是面对一切顺境逆境    

    都能看清自己内心的波动    

不被瞋心所控制

安住在慈悲喜舍中

用比发怒更有效的方式

来应对和处理问题

○忍辱

佛教中的“忍辱”,来源于梵语ks!a^nti,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

修忍辱,修的就是面对一切顺境逆境,内心都能安静、平和、如如不动,不再产生忿怒、委屈或内心的退失。修好忍辱,会令我们的相貌、威仪、谈吐和性格都变得调柔。

讲到修”忍辱”,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尚未成佛前,他有一世身处“歌利王”(暴虐之意)的时代,作为一位修行人身份偶遇歌利王,身边妃嫔宫女都被修行人精彩的讲法吸引而去,歌利王心生不快。当得知修行人正在修忍辱,歌利王便挑衅地以宝剑割下他的耳、鼻……甚至将他节节支解。

但是,修行人依然不动瞋心,反而发自内心地怜悯歌利王不懂因缘果报的道理,才会出此恶心。最后,修行人坚定无比的忍辱精神感得天神前来拥护,他的身体也立即恢复如初。至此,歌利王惊觉自己犯下恶行,长跪忏悔,请求这位“忍辱仙人”饶恕他的罪行。而忍辱仙人也发愿,成佛后即来度化这位“歌利王”,他就是后来释迦牟尼佛座下弟子“憍陈如”。

忍无可忍之时,到底还要不要忍?

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后,说法四十九年的过程中,面对外道的诋毁、陷害,也一直在修忍辱。在真相大白后,佛陀还会告诉众生,之所以他被非常诋毁或陷害,也是因为过去世里彼此间造下的因果所致。

所以,看似毫无来由的侮辱、诬陷、迫害,背后都有久远以前埋下的根源只是作为凡夫的我们,并不知道罢了。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因今生的受辱而再起嗔心,冤冤相报,这一趟趟的轮回就永无出头之日了。

作为菩萨修行的六度之一,不仅是自身成就所必需的修行,更有度化众生的摄受力。对众生而言,示现一次怀着慈悲的忍辱,比嘴上说千句万句法义更有效果。

忍无可忍之时,到底还要不要忍?

很多人能修布施、能持戒,但要修忍辱却不容易。愤怒是一种烦恼,如果我们试图用发怒去改变不良处境,因为愤怒本身是负面的,用一种负面的能量去改变另一种负面的东西,结果会是破坏性的。我们发怒时,对方有时像是被威慑住了,因此有了变化,但事实上,这可能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永久性裂痕,给未来种下了痛苦的种子。

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愤怒”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时,总有一天会忽然发现,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亲人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越来越孤独了。越孤独,越得不到爱护,就会越用发火的方式想要改变别人……由此陷入可怕的恶性循环。

《菩萨入行论》里说:“遭遇任何事,莫挠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为,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一件事可以改变,那就去改变它;如果改变不了,愤怒也没有用。所以,想真正维护自己更长远的利益,想改变别人的态度,与其愤怒,不如柔和却坚定地去表达自己的需求、去沟通、去解决。

忍无可忍之时,到底还要不要忍?

佛法中对愤怒的危害有深入的剖析,大体分为三个方面:摧毁善根、心离安乐、亲友远离。我们每天学佛,诵经、礼拜、发愿,辛苦修了很久才得到的一点清净与安乐,一下子就会“火烧功德林”了。“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喜乐亦难生,烦燥不成眠”,我们自己也会被嗔恨的烈火灼伤,面对一个随时会炸的“火药桶”,朋友、亲人甚至孩子也会远离。

古人也常说忍,俗语说“忍字心头一把刀”,甚至元代还有人写过一本《忍经》,总结了多少种“忍”。但在佛法中,忍辱是一种修行,与世间人所认为的“忍”是不同的。

【没有执著】

佛教不认为愤怒是合理的,也不认为愤怒是必然的,因为愤怒是一种执著的产物。如果一个人没有执著,就不会愤怒。

【心不动故】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就是忍辱波罗蜜),就是强调内心的平静——“忍无可忍”。忍,到了最高境界,其实没有什么需要忍的。

以智慧看清楚自己愤怒的原因,看清楚了愤怒的不合理性,又或者由于过去世中不断修习忍辱和慈悲,菩萨心胸宽广,不管谁来烦扰他,他都不会在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境界,内心都没有波澜和火焰,总是寂静、清凉、安详的,没有需要忍的东西,这就是忍辱的圆满。

忍无可忍之时,到底还要不要忍?

【利益自他】

世间的忍辱,是表现对别人的顺从,佛法的忍辱是利益自他。当众生不听菩萨的劝导时,菩萨也可能以各种方式棒喝他,但这么做不是受到愤怒的驱使,是出于内心想要利益他、教化他、调伏他。就像母亲面对做错事的孩子,其实好气又好笑,虽然表面是在严肃训导,但内心不是愤怒,而是为了让他不再犯错。

这是悲心非常重的修行人才能做到的,对修行的要求很高。一般人不能以此为借口,而对他人发怒。到底出于何种发心,可以瞒别人,也可以骗自己,但最终因果是不会错乱的。

忍无可忍之时,到底还要不要忍?

则持净戒顺正教  普于众生放大光

常乐柔和忍辱法  安住慈悲喜舍中

弘一法师《华联集联三百》

人生在世,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忍,真的很难。所以,忍辱需要持戒作为先行的基础。

当自己内心的愤怒升起时,要意识到,每一种愤怒的背后其实都潜藏着一种渴望,越愤怒,背后的渴望越强烈。当愤怒时,先辨识出自己的瞋心,然后自问是因为渴求什么导致的,找出办法,对治它,疗愈它。

忍无可忍之时,到底还要不要忍?

心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

有时候几乎小到没有容量

有时候也可以在一瞬间打开

大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能够接纳一切众生,所有的对境

此时还有什么不能忍

还有什么是需要去忍的呢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三三两两的头像三三两两
上一篇 2024年8月14日 下午4:28
下一篇 2024年8月14日 下午4:4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