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2024年09月06日
八风吹不动
某日,苏东坡自觉近日学禅有所领悟,面对名利得失、境遇起落,已经达到心能转物而不为物转的境界,于是铺笺挥笔写下一首诗——
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想起好友佛印禅师,东坡想印证一下自己的领悟,便差人携诗渡江去找佛印禅师。当他满怀期待打开佛印禅师的回信,万万没想到,那首诗的下方赫然两个大字——“放屁”。东坡禁不住连喊,“岂有此理?”
不点赞也就罢了,怎么还出言不逊,越想越生气的他,决定渡江亲自去找佛印禅师理论一番。不料,佛印禅师早已站在门口等候,见到东坡便哈哈大笑,“苏大学士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一屁就把你打过江了呢?”
何谓“八风”
不少人都听过上面这则关于苏东坡的故事,虽然不能确定是否真实发生过,但确实能给人不少启示。
在先秦诸子的文献中就有关于“八风”的说法,那是八个方向的季节风。佛教自东汉传入后,融合汉地文化,将“八风”引申为修行人面对的各种境遇。
唐代僧人释元觉撰写的《永嘉集》中就有,“安耐毁誉,八风不动”。北宋释道诚所著的《释氏要览》中进一步将“八风”明确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事,修行人不应为这八种情绪所煽动,心不随境风所动。
这八风,两两相对。利对衰,毁对誉,称对讥,苦对乐。四顺四逆,扰动人心。一般人面对这八风,与自身的贪嗔痴相应,大多没有抵抗之力。对于修行人来说,面对这些就要修一个“定”字,以免随风摇摆。
【利】得到金钱和物质方面的利益。
【衰】遭遇损减,失掉可意之事。
【毁】流言蜚语,毁谤中伤。
【誉】背后受到扬功德,得到荣誉。
【称】来自他人当面赞美和拥护。
【讥】被冷嘲热讽,厌恶讥嫌。
【苦】恶缘显现,受逼迫侵害困扰。
【乐】遇到好的境缘,身心处于欢悦中。
虚云老和尚开示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心平二字,谈何容易?
一般人
遇着“利风”,便生贪着;
遇着“衰风”,便生愁懊;
遇着“毁风”,便生嗔恚;
遇着“誉风”,便生欢喜;
遇着“称风”,居之不疑;
遇着“讥风”,因羞成怒;
遇着“苦风”,丧其所守;
遇着“乐风”,流连忘返。
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
——节选自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廿七日在广州联义社演说
八风不动心
宁静无烦恼
《吉祥经》中的第十个偈颂即是,“八风不动心,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这里讲的是,修行人的心再也不会被“世间八法”所动摇,这就是“吉祥”!
能否得到名闻利养的好处,被人崇拜或遭人鄙视,受人赞誉或被人讥毁,顺境快乐或者逆境痛苦,这些事都不会再使他的内心产生波动,不受动摇。
这句偈子与《阿含经》中的一个故事有关。某位阿罗汉圣者有个在家弟子,皈依前曾修行外道,还有个外道的师父。某日,这位弟子请阿罗汉来家里接受供养。没想到他那位曾经的外道师父也来了,见到弟子对阿罗汉很恭敬热情,对自己明显冷淡,外道师父因嫉妒而出言辱骂了阿罗汉,搞得弟子又尴尬又愧疚。
此时,阿罗汉告诉弟子,“我内心非常的安宁,没有任何痛苦,当他辱骂我,如果我是真的不好,他说的是实话,我为何要烦恼?如果他说的不真实,我又何必烦恼?”对阿罗汉来讲,他坦坦然然做自己,别人怎么看、怎么议论他,那是别人自己的业力和烦恼,而他的心是非常稳定的,这就是一种非常高的修行境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别人夸自己,总归是喜欢的;别人批评自己,心里总归不舒服。这是因为我们的心还在向外求,还没有百分百的了解自己、信任自己,我们的评价体系总要从别人那里来得到认可,这就不是“自依止、法依止”,内心就会随八风而动。
“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这里包含三种吉祥的心理状态。
【无忧】证悟者的内心里不会有忧,忧是一种痛苦的心灵体验,焦虑、恐惧、悲伤,这些都是痛苦的,被称作“忧受”,他的心里不会有这种痛苦了。
【无染】他的心也没有染着——就是贪著。
【宁静】他的心获得了安稳,就是内心宁静,没有烦恼。
所以在《阿含经》中,佛陀说这位阿罗汉的心,无忧、无染、宁静,是世间最高级的生命状态,“应受供养”,值得众生恭敬供养,向他学习和赞叹,因此最吉祥!
愿大家都精进修学
面对利衰、毁誉、称讥
或苦乐的“八风”
依然能够保持定力
无忧无污染,宁静无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