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弘法寺 2024年09月25日
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踏水车,禅师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静心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禅师含笑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能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属我最了解水车,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找到一个能接替我照顾水车的人,没有了责任的牵绊,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就可以看破红尘出家了。”
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工作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激流冲走。同样,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以说明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红尘俗世的潮流冲走;假如完全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同样,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其实,“出世”与“入世”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二者相辅相成,须臾不可离。倘若一个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必将会陷入生活的烦琐和苦恼之中,并在现实的种种恩怨、情欲、得失、利害、成败、对错里纠缠辗转,难以超脱;反之,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观、自恃清高,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不去做一点入世的、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依然无法修成正果。”
不如就学学禅师的妙法,“出入得宜,既不袖手旁观,也不投身粉碎”,用出世的态度来做入世的事业。立足尘世,却怀着出世的慈悲与智慧,这样才能既不被红尘所抛弃,也不让心灵蒙受一点尘俗的污染。
世人之所以常常陷入无边的烦恼之中,多是因为追求和贪恋“我”或“我所有”的东西,无法理解佛家“无我”的出世智慧。人要想恢复自我的本来面目,实现自我的真实价值,就必须学会破除欲望对自己身心的系缚,了悟自我的清净本性,以出世之心看待名利。钱财等一切物质的东西,对我们而言,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对于钱财的明智做法是:取之社会,亦还之于社会。佛门的“无我法”即是如此:在这种断除尘世一切烦恼、舍弃人间一切虚妄的“无我”境界下,我们的奉献与布施心就会自然地显现出来,并让我们在为他人奉献的过程中收获满满的身心愉悦,而不是对得失的计较。印顺大和尚说:“佛法精髓之一是无常,无常即改变,变得更好或更坏。若我们不了解无常,在面对财富时,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
真正得悟之人,即使在纷乱尘世中,也能如风一般自由来去,正如明代文学家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说:“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即使整天吃饭,却从没咬到一粒米;即使整天走路,也从没踩到一块土。这就是所谓的“事在人为,禅在人心”。禅的智慧,是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而不光是在打坐的时候才用到。用禅家的这颗“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自在心去对待生活里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
所以,对待得失、荣辱的最好态度不是厌世与出世,而是一颗“行云流水”般的平常心。禅师形容自己悟道前后的变化时常说:“悟道前,砍柴挑水;悟道后,砍柴挑水。”说的就是:禅不在深山老林,不在清净寺庙,它就在滚滚红尘里。看破红尘不是离开红尘,而是从容地踏入其中。有些人在遇到一些生活的打击与磨难后,变得心灰意冷,情绪低迷,于是不愿继续努力拼搏,甚至生出出世之心。事实上,真正的看破红尘,反而是以平常的心态面对生活中所有的幸与不幸,做到宠辱不惊、怡然自得,这才是人生的真谛,佛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