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雁荡山真际寺 2024年10月14日
前言:虚云法师,是集传奇和坚韧、慈悲与智慧于一身的近代高僧。他住世120年,历经五帝四朝,中兴六大祖庭,一身肩挑五宗禅门,是中国近代禅宗泰斗。
1858年,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山门前,跪着两个少年,大雨滂沱中,不食不饮,纹丝不动。终于,他们以其坚韧和诚意,经受了考验,敲开了求法之门。少年之一,就是后来的虚云法师。从这一年起,他踏上了整整一百年的求法、弘法之路。
求法的万里之路,不知多少次和生死擦边而过,虚云法师却从未退转。
43岁那年,为报母恩,他发心三步一拜,朝拜五台山。同行人都渐渐退去,最后剩下了他一人。途中两次遇险,一次遇到大雪,蜷伏草棚。年谱中记载:“草棚并无遮拦,既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饥,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命悬一线时,来了一个乞丐,为之煮黄米粥,才得以生还。
这种生死边缘的经历,年谱中有很多记载,生病、落水、掉入雪窟等等。但是他却没有悔念,如他朝拜五台时所说,任百难当前,非到圣境,死亦不敢退愿。
坚韧的愿力伴随着他的求道经历。云水三千,终于在高旻寺打七时开悟,并写有偈颂,“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佛法认为,人人皆有佛性,本自具足,只因被烦恼迷惑所遮蔽,才不能开显。通过修行,帮助去除遮蔽,则能开启觉性。虚云法师求道36载,终于开启了从迷失到觉悟的人生转折点。
得道开悟之后,虚云法师结束了禅学的生活,开始慢慢走上弘法的道路。
在他50岁时,万里行脚,曾经朝拜鸡足山,迦叶尊者入山之地。看到这里僧规堕落,内心产生了要有所为的心念。
再一次来到这里,已经是十三年后。他夜宿树下,深感伤悲。正在这时,听到山中钟磬齐鸣。他再次起念,要中兴道场。
终于,数年后,他有因缘入山,从此四处募化,重振律仪,渐渐恢复了名山古刹的道风。
同鸡足山一样的,还有南华寺、云门寺、云居山……经历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艰辛,他中兴了六大祖庭。在风云变幻的年代,还多方周旋,劝人从善,救济饥民。1937年,收容大量难民,搭帐篷、开荒种田,让难民和僧众同吃同喝。
汉传佛教的精神,不仅是空性慧的开启,更有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内涵。菩提心是觉醒又利他的心,菩萨行是对菩提心的践行,在在处处,怀着悲愿,行愿无尽。百年人生,他怀揣着一颗坚定的道心。即使垂垂老矣,也愿力不改。
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是虚云法师修复的最后一座道场。搬到云居山时,他已经114岁,面前是一片破败,只能住在牛棚里。净慧长老是他的弟子,他曾说:“今天我们想到虚云老和尚的时候,总觉得他在天上一样,实际上老人家就是在那一间茅草房里面度过了他的晚年,度过了他最艰难的时刻。”
又一座道场被恢复,虚云法师也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6年时光。1959年,法师辞世,道:“正念正心,养出大无畏精神,度人度世”。
虚云法师曾写有一联:“坐阅五帝四朝, 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 了知世事无常”。他一生也有很多传奇经历,比如夜不燃灯、煮芋入定、设坛求雪等。人生如此不平凡,行仪却是非常平淡、简单、朴实。
两条板凳,搁两块铺板,垫一条棉被,就是他的床,冬天夏天都是一个样;出门拄的拐杖是山上砍的一棵小树,带着皮的一根棍子;
云居山虚云纪念堂中,展陈他当年的衣服,破旧无比,满满的补丁。
对他人关心得无微不至,对自己简单得没法再简单。一生低调做人,大手笔做事。这是他的随身弟子对其精神的解读。
云水三十多年,开启了觉悟的生命。百年人世变幻,发扬大乘菩萨道精神,为救度群迷赴汤蹈火。菩萨道的精神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以无所得的精神做入世之事,所有经历终归水月空花,不沾不滞,从容自在。正如他的辞世诗所言:
少小离尘别故乡,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岁月垂垂老,几度沧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觉岸,敢辞微命入炉汤。
众生无尽愿无尽,水月光中又一场。
主要参考资料:
1 净慧法师 著,《禅在当下》,方志出版社,2010年
2 岑学吕 编著,《虚云法师年谱》,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 创作团队 –
文稿:净衍
美编:观理、观耘、慈学
责编:净槿、道汇
审稿:觉呗、净弘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