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要跟名号感应道交,持戒不可缺少

来源:老和尚的法语 2024年10月23日

大安法师:要跟名号感应道交,持戒不可缺少


        我们今天讲净业三福的第二福——持戒的善根之福。净土法门是仰靠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侧重在佛力,令我们带业往生。戒律更多是侧重在我们自身,对身口意三业的防护。

        在这个三福里边把持戒的重要性提出来了,念佛行人一定要持戒,一定要有持戒意识,一定要有从悲心当中生发出来的弘扬戒律的宏愿,持戒和念佛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首先,持戒从产生信心来看,《无量寿经》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承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我们今生能得到人身,能在这一生闻到净土法门,能闻到后产生信心,这都是我们多生多劫修福修慧的产物。

        那么持戒正是修福的重要内容,在戒定慧三无漏学里面,戒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持戒,禅定智慧一切免谈。所以我们今生能得人身、闻佛法、信净土,这都是有持戒的宿世的善根。

        第二呢,净土法门六字洪名给我们的恩德,我们要思惟,阿弥陀佛在因地作法藏菩萨的时候,就是持戒非常清净的,身口意三业不去毁犯的,才能成就六字洪名,才能庄严净土,于是我们要跟名号感应道交,持戒不可缺少。

        第三,这个持戒在佛的一代时教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科目。佛陀在临涅槃的时候,《大涅槃经》主要的核心内容就是“扶律谈常”,扶持戒律,谈涅槃的常住。《遗教经》也告诉付嘱比丘,佛灭度之后,应当尊重波罗提木叉,能够尊重别别解脱戒,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就像在黑夜里边遇到了火把、光明,就像一个贫穷的人得到了地下的宝贝。所以,这个戒律就是汝等的导师。

        那么,佛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佛灭度之后以什么为师呢?就是以戒为师。佛在不同的场合再三强调,一个持戒的人,虽然在千里之外,等同在佛的身边;一个不持戒的人,即使在佛的身边,也离佛非常遥远。我们还要思惟到,戒律是佛教的寿命幢相,离开了清净的戒律,佛法就会在这个世间提前消失。所以我们要看到,第二福特别提出持戒这桩事情,我们一定要把它落实在我们的行为里边。

        持戒也是往生的条件的科目。《观经》的九品往生,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都是以持戒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所以大家不要小看持戒,更不能以为有阿弥陀佛他力的护持,就可以不持戒。

        现在有一种说法,阿弥陀佛已经对我们救度了,我们业障深重也持不了戒了,持戒也持不清净了,于是他就不谈持戒的事情。这种说法是非常偏颇的。

         我们一个念佛人一定要树立持戒意识,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持戒。虽然不能持到十分清净,在我们的主观态度上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持,至少那些粗重的、事相上的戒我们总能持嘛。持五戒是做人起码的资格、条件,我们怎么能持不了呢!不杀人你不能持吗?不偷盗你不能持吗?不邪淫你不能持吗?不妄语你不能持吗?实际上你都可以持。但要持到非常微细清净的程度,也许我们烦恼习气重,持不到那么清净,但是粗的事相上的,我们是可以持的。可以持而不去持,这就是态度问题了,持的清净不清净,这是水平问题,你连这个持戒的态度都没有,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持戒的清净浅深与否跟我们往生的品位是有关系的,持戒的功德回向直接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持戒持得好,也能够在念佛的感应道交当中产生很好的瑞相。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着烦恼,没有一点约束,放纵这些烦恼习气,贪瞋痴的习气固结在那个地方,你就很难把这个佛号念得相应,因为这句佛号也就是清净尸罗的结晶。

——大安法师《净宗修学的基础—净业三福》讲记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三三两两的头像三三两两
上一篇 6小时前
下一篇 6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