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弘法寺 2024年12月08日
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其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
有位脾气暴躁的修行人,一心想要改变自己的暴脾气,于是特地修了一间庙,并重金请人做了个“百忍寺”的匾额悬于庙门。
于是,这位修行人总是向来往进香的人,一一解释自己向善的信念,并得到了很多人的敬佩和支持。
有一个路人,询问他:“匾额上写的什么?”
修行者微笑着说:“百忍寺。”
路人又问一次,修行者不耐烦地道:“百忍寺!”
路人却笑着又问一次,修行者便咬牙切齿地说道:“百——忍——寺!你听不懂人话吗?”
路人笑道:“才说了三遍你就暴跳如雷,又何必建这所百忍寺呢?”
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发现,不知从何时起,自己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差。满腹牢骚的“怨气”、暗自伤神的“闷气”、暴跳如雷的“怒气”,其实都是“嗔”的表现。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平日种下的善根、福报,随着一念嗔起,被摧毁无余。所以,《佛遗教经》中说,“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所以对于修行人来讲,嗔恨心是修行最大的障碍。对于世间人来说,嗔恨心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轻则导致做事情不顺,影响人际关系;重则危害身体健康。
因此,当嗔心生起时,我们应当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而非顺着这一心理惯性继续。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壮大。
印顺大和尚开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自己的坏脾气,转变自己的习性,确实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正因为不容易,我们才需要下功夫去改变它。首先,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理,要明白生气其实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而愤怒则是一切麻烦的开始。确定这样一个观念之后,再接着就是要忍,先忍住不让它爆发出来。但是忍住还不究竟,因为忍的时候这气还是憋在心里头,所以进一步还要转化。转化的方法有很多,这涉及到个人的智慧的高低和心胸的宽阔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