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弘法寺 2024年12月24日
六祖惠能大师曾经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佛教不只是讲解脱,更关心现实生活中的人。
过去有一位名叫须弥罗的比丘,言谈诙谐幽默。有一次,须弥罗比丘与国王相谈甚欢,称适国王心意,于是趁此时机向国王要求一块土地以建立僧坊,国王说道:“可以,你尽你所能快步疾走,当中不得休息,凡你所走到之处的地都赐给你。”
于是须弥罗比丘立即整装出发,快步行走,虽然感到疲累,但为了能多获得一些土地,仍继续坚持,乃至更加快步疾走;后来脚力都用尽,实在走不动了,就改为趴在地上继续匍匐爬行;没多久,已筋疲力尽,便奋力将手杖向前掷出,说道:“此杖落地之处的土地也都归我用来建作僧坊。”
佛说完这个譬喻,接着解释其中含义。佛说道:须弥罗比丘为了争取土地以建立僧坊,虽然已经疲累不已,仍不停下脚步;佛也是如此,为了救济一切众生,常思惟:“如何能使一切众生得到人天之乐,以及获得解脱?”
又如同须弥罗比丘一直快走,未曾停歇;佛也是如此,为了调伏度化优楼频罗迦叶、鸯掘摩罗等,只要有众生可以化度的,佛即前往度化。
又如同须弥罗比丘虽然已经疲乏至极,无力再行走,也会继续匍匐爬行;佛也是如此,度化众生,尽管色身已极度疲苦,在娑罗双树倚息而卧,仍不舍度众之精进心,继续度化拘尸罗诸力士,以及须跋陀罗。
又如同须弥罗比丘为了获得更多土地,用力抛掷手杖;佛也是如此,即使入涅槃,但为了救济、利益众生,将舍利碎成八斛四斗,让众生得以供养植福。尽管所碎舍利微小如芥子,但舍利所在之处,众生恭敬供养与供养佛无异,能使众生获福,得入涅槃。
佛接着说偈,言:“如来躬自度,优楼频螺等,眷属及徒党,优伽鸯掘魔。精进禅度力,最后倚卧时,犹度诸力士,须跋陀罗等。欲为济拯故,布散诸舍利,乃至遗法灭,皆是供养我。如彼须弥罗,掷杖使远去。”
佛教倡导自利利——利他,即利益他人之意,非为己利,而是致力行善,救济诸有情。简单而言,就是本焕长老常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利他是大乘佛教行菩萨道,普度一切众生的特征。
利他的方法是以“六度波罗蜜”为核心,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比如,修行布施,能令众生得心满足,教化调伏其悭吝,此为利他;修行持戒,能教化众生不犯恶业,此为利他;修行忍辱,能化导众生趋于和顺,此为利他;修行精进,能教化众生勤修正法,此为利他;修行禅定,能教化众生修习正念,此为利他;修行智慧,能教化众生皆得调伏,此为利他。
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六度”的精神也化为具体的佛教事业,如教育、慈善、社会福利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慈善事业。
在平常日子中,我们要尽己所能救济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欢乐,让更多的人因为得到我们的慈悲帮助而离苦得乐。
印顺大和尚开示:“佛教的发展离不开世间,不断提升佛教的内在发展,同时不断与时代发展相融合,才能真正把佛教带入到伟大的时代潮流中。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运用佛法利益众生的智慧,在创造企业财富的同时,为国家、为人民带来利益;在创造自己命运的同时,也在改变这个世界。佛法最终还是要还原于生命、还原于生活,为现实的社会、人类服务。如果离开了现实的社会、现实的生命,佛法是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