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来源:江西庐山东林寺 2025年01月13日

近几年极简主义很流行,《人民日报》也曾刊文倡导这种生活方式。时下极简风之所以流行,正好映射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快节奏、高频率、满负荷、资源浪费、内卷严重,令很多人倍感焦虑和窒息。与其说极简主义是一种风尚潮流,不如说是迷失于外物的现代人欲以简洁和纯净来调节转换精神,以期获得心灵的安顿和解脱。是故极简主义是人们阅尽铅华之后的平淡和自由,是对人生本质的追求与回归,对现代人和当下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所谓“极简”,即提倡从社会关系到日常生活和精神领域都化繁为简,将自己从物质生活和世俗名利等外在缠缚中解放出来,使释放出来的心灵空间得到有益的滋养。

极简主义看似来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实则脱胎于中国的禅宗。唐朝时禅宗传入日本,后又传至全世界,对全球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英国著名史学家汤恩比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预言:“全世界的未来在中国,唯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能救全世界。”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儒释道三家都明确提倡极简主义。儒家尚“极简”。“简”者,“俭”也,《易传·象传上•否》云:“君子以俭德辟难。”孔子在《易传•系辞传》中亦以“简易”描状天(乾)地(坤)的精神内涵——“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道家亦崇尚极简,比如老子在《道德经》中力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处处流露出“极简主义”的精神。

佛家不惟倡导生活俭朴,用功修行亦讲求“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此皆为极简之本色。净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于其《文钞》中说:“(净土法门)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
由此可知,极简主义大有来历,它符合宇宙的运行规律,应合圣人的发明,如依之而行,定获福慧与安乐。

心灵的安顿之道,即避除诸苦,趋于安乐。何谓苦?即众生由业力所感的种种无常业相,泛指逼迫身心的苦恼情状,如“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等。

何谓安乐?即身安心乐也。《尚书·洪范》言“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安乐包括安宁、快乐、幸福、安逸、善良、开朗等内容。外在环境和平稳定,行住坐卧有基本保障,身体健康,精神有依托,都是安乐的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精神,也就是心性方面。心中少欲知足,自能随遇而安,也更容易觉悟,享受法性之乐。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安乐又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别名,如安乐国、安乐世界、安乐净土等诸称。何以言其为安乐?极乐世界没有贪瞋痴三毒,没有人我分别,所安享的都是涅槃法性之乐,种种资生用具应念而至,所以叫安乐。一切众生的生命深处都有趋乐避苦的本能——趋向快乐,避免苦难,是故阿弥陀佛恒顺众生内心的需求,建立了这么一个安乐国,使众生的心像百川朝海一样奔流过去。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远离一切恐惧、获得一切安乐的地方。

(一)知足者极简 

知足自能极简,自能安乐。外境外物都是众生内心的呈现,有多少外物就有多少牵挂。心简,外物必然就简。少欲之人,自能安贫乐道,能保证基本的生存就可以生活得很好。心若不知足,对财色名食睡的追求就无止境,就会被外物所牵乃至奴役,人的觉性也会随之沉沦。苦哉!而知足之人,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对物质生活要求极简,才完成了自我超越,才易于见道,从而“三月不违仁”,“贤哉,回也”!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极简在于知足,而知足在于少欲。《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当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八大人觉经》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陀成道前六年苦行,每天但食一麻一麦。成道后,着三衣(粪扫衣),饭只一钵(日中一食),“树下宿”“露地坐”,有长老供养房舍,但要求“昼不喧闹,夜则静寂,无有蚊虻,亦无蝇蚤,不寒不热”而已。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知足之人更容易断除贪瞋痴烦恼,追求生命的解脱与超越,直至回归灵明,洞彻自性本然。

(二)极简是聚焦的生活方式 

人之妄心表现为以六根攀缘六尘,眼耳鼻舌身意贪著色声香味触法,不断起惑造业,心念混杂散动,常被境缘所转,以致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不能集中精力学习工作,更无法真正精进修行。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极简是一种聚焦的生活方式,全身心关注目标,不受外缘干扰,故能对治妄心,正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那如何聚焦于心性呢?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谓求仁之道,在于将奔逸迷失于财色名利之中的心找回来。找回来不是去掉它,而是令其转为本心,所谓知妄即觉。就是认识到这些心的空、无常、无我本质,逐渐显露出慈悲仁爱之心,就是聚焦到仁心,聚焦到慈悲,进而聚焦到菩提觉性。这就是“求”的过程。

“求”,就是格除物欲,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可通过四念处来时时觉照,或诵经、念佛,或读祖师大德的论著,以此建立正知正见。其中最重要的是念佛,以佛菩萨的果地功德来熏修,自能达至“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效用。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聚焦的过程即求的过程,就是不断化繁为简、化波为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破妄显真,智慧不知不觉就增长了。相应地,在事务的处理上,也可逐渐洞明本质,从而做到简化和扬弃。

(三)极简有助于事业成功 

极简是格除物欲,聚焦心性。经过长期不懈的练习,心就会变得透彻、简单而专注,摒弃一切干扰,将精神高度集中在一点上。这样做事,事业的成功就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比如乔布斯是素食主义者,他少交际,常禅坐,从不过夜生活。禅修给了乔布斯洞见事务本质的能力、对事物专注的能力和对简洁的热爱,教给他过滤掉所有分散精力且不必要之事物的方法,让他拥有了基于极简主义的审美观。乔布斯推出的“苹果”系列产品,其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简约,包括最简洁的外观、最简单的操作和直指人心的功能设计。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不过极简主义虽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但万法如梦,世事之成败更多地取决于宿因,毕竟没有自性可得。所以在追求极简的过程中,我们要严防名利之心,要把心放在培福载道上,于当下种善因,并回向极乐净土,得永恒之法乐。

(四)简俭相依,获福远祸 

简与俭生死相依。简是将不必要的全部简化,俭是对已有的进行俭省,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结果,音同意近,殊途同归,其目的都是力倡节约,力戒奢靡。因此,简与俭几可通用。陆游诗曰“不为休官须惜费,从来简俭作家风”,则对简俭持家给予了更高期许。

为什么倡导俭?《围炉夜话》中说“贫无可奈惟求俭”,当吃穿都成问题时,从俭势在必然且不得不然。那么当解决了温饱,达到了小康,可锦衣玉食时,还要不要俭?宋代司马光的反问可谓鞭辟入里:“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他进一步指出:“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司马光身居相位,却以奢为耻,要求家人、族人无论条件优劣都要崇俭,以远离祸患。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节俭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清代诗文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的陈宏谋曰:“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俭则可为社会为子孙留下更多的资源;人一生的福报亦有定数,惜福实际上对自己有益。好比喝水,一瓶水,如果慢慢喝,可以喝很久,如果大口畅饮,很快就会喝完。人的福报也是这样,惜福行善,有助于健康长寿。

简俭可以护卫真心。若物质丰裕还能保持俭朴,不受外物影响,心灵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极简是修行人应有的本色。印光祖师一生克苦俭朴,注重惜福,衣食住行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食唯充饥,不求适口;衣取御寒,厌弃华丽。有供养珍美衣食,或却而不受,或转送他人;如果是普通物品,便令交库房,与众共享。洒扫洗涤,事事躬为。受请外出开示,虽为备轿,亦不肯坐,为折福故。传印长老的生活方式也很简单,他的房间里没有余物,用不着的生活用品全都布施。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修行人应如何践行极简精神?印祖开示:“抑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

至为重要者,当依净土法门笃实修行。为什么?乃因净土法门为至简至易最殊胜的法门。其他所有法门,同须断尽烦惑,方可了生脱死,烦惑若有丝毫未尽,仍然莫出轮回。唯念佛一法,全仗佛力,若具真信切愿,决定可以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极简生活,安乐秘诀

是故净业行人当沉潜杜默,化繁为简,于人情应酬从减从略,一心念佛,欲念自轻,烦恼自淡,自趋于简俭。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如此则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三三两两的头像三三两两
上一篇 2025年1月13日 下午6:03
下一篇 2025年1月14日 下午5:38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