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发愿,先发这四个大愿

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2025年02月13日

佛前发愿,先发这四个大愿
佛前发愿,先发这四个大愿

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

药师佛有十二大愿

普贤菩萨有十大愿

那经常听到的“四弘誓愿”

又是出自哪里

是哪位佛菩萨的大愿吗?

在不同的佛经中,四弘誓愿的表述略有不同,但大意是一致的。例如《法华经 卷三药草喻品》中说,“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菩萨璎珞本业经 卷上》中说,“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这是结合苦集灭道四谛来说四弘誓愿。

《六祖坛经 忏悔品》中六祖惠能开示,“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这是诸佛菩萨所发誓愿的“总愿”,无论阿弥陀佛还是药师佛、普贤菩萨,其实他们的誓愿都是围绕这四个基本点展开的。

佛前发愿,先发这四个大愿

度众生不是喊口号,必须从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这众生,是不分亲疏好恶、不分人与非人、平等看待的。

而且度众生,绝不是高高在上式,由我们来度众生,众生又何尝不是在度我们,众生里也包括着我,众生与我本是一体。例如,当幸运好事降临到他人身上,我们无需羡慕,而是真心为他高兴。不幸降临时,也勿庆幸没有轮到自己身上,而是能够感同身受并伸出援手。

度众生,是佛弟子要发的心。但另一面,众生刚强难化,若我们没有好好修炼自身,拿什么智慧和能力来度?那就至诚地念一句“阿弥陀佛”,把功德回向给有需要援助的众生,至诚发心,诸佛菩萨自有感应。

佛前发愿,先发这四个大愿

佛经都中把烦恼譬喻为“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不但恼害我们,让我们不得安宁。没有福报得遇善知识,没有决心求智慧,不读经,不修行,重重烦恼会障蔽我们的真如佛性,如“贪瞋痴”三毒,侵扰着我们的身心,蒙蔽我们的智慧,使我们不能走上正道。

我们可以通过例如禅修、持戒、诵经等修行方法来减少烦恼,增强应对的能力。例如,感到愤怒时,可以通过观察呼吸或诵念佛号来平息情绪。

修行这条路上,“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因为世上最难打败的就是自己,修行之人很多,但真正能够走到最后,能够取得胜利的人,却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要发大愿力,要有大决心,辅以水滴石穿的精进、慎独的自我观照,才能摆脱贪瞋痴的操控,走出烦恼,走出轮回。

佛前发愿,先发这四个大愿

俗话说“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一般人为了生活,必须具备各种知识、技能,而佛弟子既然要度自己出烦恼、出轮回,还要发心要度众生,除了要具备一些世间的知识、技能以外,更要有佛法。

众生八万四千,方法也各有不同,并不是说“无量法门”的每一个都必须要学,但说的是心态。一个真正学佛求道的人,会通过诵持佛经并深入聆听讲经开示、参加法会等方式学习,像“泰山不辞土壤,大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其高,成其大。然后,随顺因缘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个法门,深入修持,也不会因自己修学的是其中某一种,而自赞毁他。

佛前发愿,先发这四个大愿

成佛要经过“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等千辛万苦的修行才能成就,虽说不容易,但只要我们能难行能行,发心立愿,勇往直前,并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就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成佛应该是每一个佛弟子的终极目标,即使今生无法达成,但可以通过修行积累福德资粮,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去接近,为未来创造有利条件。正如饭要天天吃,愿也要天天发,出家人在早晚课诵时就会唱诵“四弘誓愿”。六祖惠能大师勉励我们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要觉悟成道,必须依靠四弘誓愿做为我们佛道行持的力量。

“求佛不如学佛”,佛弟子要从“求佛”、“信佛”“拜佛”,进而以佛菩萨为榜样“学佛”,最终誓愿“成佛”。作为大乘佛法的修学者,应以四弘誓愿作为尽未来际的生命目标,在生活中去实践、落实。

佛前发愿,先发这四个大愿
佛前发愿,先发这四个大愿
本网站属于非赢利性网站,转载的文章遵循原作者的版权声明,如有版权异议,请联系值班编辑予以删除。 联系方式:0591-83056739-818 18950442781
(0)
三三两两的头像三三两两
上一篇 2025年2月13日 下午2:33
下一篇 2025年2月13日 下午2:4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