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寂照庵 原佛 2025年02月17日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摘自《楞严要解》 “第四科、十八界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信息过载,已然成为当下人们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互联网在抹平信息差的同时,伴随着智能推送和大数据算法的运用,海量而繁杂的信息被推送到人们面前。碎片化阅读占据了大多数空闲时间,虚拟逐渐取代真实,深度阅读和思考更是越来越奢侈。
我们每天不停刷朋友圈,追接连不断的社会热点,吃一个又一个瓜,生怕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根本停不下来。
其本质便来源于人的存在性焦虑。人都有社交欲望需求和信息捕获的需求,尤其是后者,人们通常是无法抗拒的。
我们明知道大多数信息于我们的现实生活而言并没有太大作用,今天的热点过几天就会被淹没在互联网的海洋里,手机里一个个接连不断的短视频只是无端消耗我们精力的低质量娱乐,但还是明知故犯,停不下来。
人的精力和感受力都是有限的,长期的过载其实是一种消耗。道理很简单,当你的空余时间和精力都被碎片化信息所填满,就无法去做一些能有长期坚持和回报的事情。感受力也是一样,同一部电影、同一首歌,有的人看完后会热泪盈眶、荡气回肠,有的人却味如嚼蜡、乏味无聊。感受力就像弹簧,需要我们有意去保护和滋养,才能体验更高级的享受和快感。

那么,如何对治呢?
首先便是学会判断和分辨信息。从不断涌来的信息潮水中找寻出真正对我们有用的,取而用之,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统统被动接受,被算法和数据支配。
其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有意识的构建基础知识框架体系,夯实基础。
精准的判断来源于专业,专业需要从系统化学习基础知识开始,比如佛教中许多你看到的现象和学说,你可能怀疑或是盲从。当没有掌握基础知识体系的时候,你是无法判断的,在你面前的只有现象和结果,而没有起因和逻辑。每个领域和学科其实都是如此,底层的逻辑和本质是相同的,打通的越多,我们对于信息和事物的判断就越准确。

其次,要多去感受真实。
“你只是个孩子,你根本不晓得你在做什么。所以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满腔政治热情,与教皇相交莫逆,但你连西斯汀教堂的气味也不知道吧。你没试过站在那儿,昂首眺望天花板上的名画?如果我问关于女人的事,你大可以向我如数家珍,但你没法说出女人在你身旁醒来时,那份内心真正的喜悦。你年轻彪悍,我如果和你谈论战争,你会向我大抛莎士比亚,朗诵“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亲临战阵,未试过把挚友的头拥入怀里,看着他吸着最后一口气,凝望着你,向你求助……”
——摘自《心灵捕手》
这段话很长,但很锋利,锋利得让人心生恐惧,或醍醐灌顶。
我们都讥笑过那个把所有的首饰都戴在身上的贵妇,现在却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把所有的玩具都抱在手里的孩子,我们迷恋于信息,却迷失了自己。

读书如潜泳,冲虚精默者为上。
我们常常会见到有人读书很快,一目十行,还能一边读书,一边吃饭,一边听歌,觉得这样很厉害。其实这是错的,通过速读、扫读等方式来提高阅读速度,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真正影响阅读速度的是理解速度。同时做两件事,也是同时拖延两件事。
学习是我们先与世界同化,然后习得设计和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
信息和书本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读书是运营该知识载体的行为。关键的并不是单纯的阅读和知识堆砌,而是读完书后的思考,思考后的选择,选择后的行动。
人生处处为道场,万法长教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