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济群法师 2025年02月19日

执幻为真,认虚作实
只因迷失觉性
忘了本来面目

因为我们迷失了觉性,不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要四处找寻存在的感觉。《楞严经》谓之“迷头认影”——忘了头就在肩上,却把影子当作是“我”。
我们把这种感觉投射到身体上,投射到身份上,投射到家庭上,投射到名誉上,投射到事业上,总以为抓住什么之后才会踏实。其实,我们抓住的只是一些虚幻而短暂的存在。更糟的是,当我们抓住这些之后,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依赖。
人究竟需要多少财物才能过日子?答案是没有一定的。因为所有需要都是逐步养成的,对感情的需要,对事业的需要,对地位的需要,对生活条件的需要……一旦建立某种需求并执著于此,就会形成依赖。久而久之,依赖又会成为习惯,成为不可或缺的需求。其实,这种需求并非事实上的不可或缺,而是我们自己设定的不可或缺。
当某种需求被满足,我们会有满足感;当某种需求不能实现,我们会有挫败感。当我们和别人比较,感觉自己的依赖更为优越,就会自大;感觉自己的依赖不如别人,则会自卑。一旦我们对依赖过分在乎,就会导致焦虑;而当这些依赖受到冲击,则会引发嗔心……所有这些情绪,都是自己一手缔造的。
我们制造了很多需求,同时也制造了随之而来的不安全感。因为世间每天都有生离死别,有企业倒闭,有频频发生的天灾人祸。只要用心观察,无常时时都在为我们揭示真相,告诉我们,永恒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这使我们的内心充满恐惧,担心失去这些就会失去自我。
那么,我们所认定的这些构成“我”的部分,究竟是不是“我”?其实不是。因为无明,我们发展出很多心理,发展出很多情绪,这些心理和情绪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而这个自我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我们的错误设定,所以才会发展出种种烦恼,如瀑流般挟裹着我们,使我们沉沦其间,身不由己。
摘自《凡圣只在迷悟间》
作者:济群法师
